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5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自问世以来不断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人们对它的研究大部分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层面着手.在研究内容这一领域,人们对它的解读首先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的.毋庸置疑,《金色笔记》叙述的是女主人公安娜的精神发展历程,不可避免地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存在,但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不仅是因为作品的女性视角,更重要的是作家莱辛站在“入”这个更广泛的角度来探索主人公的精神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2.
王船山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与超越主要体现为:在道德起源方面:反对“天道即人道”,提出“道因人生”;在道德进化方面:反对“道德退化论”,提出“道德进化论”;在道德核心价值方面:反对“重义轻利’’与“功利即道义”,提出“义利并重”与“珍生务义”;在道德终极关怀方面:反对“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提出“存神尽性,全而生之,全而归之”。  相似文献   
23.
学习传统文化,深根固本,以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前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实际,首先,从党性要求的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简单论述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和建议试用的教材;最后,又特别提醒,在学习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24.
孔子的去逝,使其创立的早期儒学团体顿然失去了固有的"精神家园"。如何缅怀恩师、瞭望与守护"精神家园",是摆在此时孔门弟子面前最紧迫的课题。除在孔子庙堂"以时习礼"外,"无得而逾"、"万仞宫墙"等语,是孔门弟子对时人批评与误解的反驳,不仅维护着孔子在其心目中的圣人形象,而且扩大了孔子学说的影响,为儒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在大学校园里,体育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的学习以及美、劳、文化娱乐等精神文化现象有机地联系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根据当代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志向追求和时代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全面论述了体育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6.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霖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27-28,36
我国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均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制度的确立,是十分必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对之加以解决,只有从修改现行立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7.
浅谈农村图书馆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农村图书馆对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并提出了农村图书馆的多种办馆模式。  相似文献   
28.
知识理性是指理性的确定性、可分析性、可言说性和普遍性层面,而毕达哥拉斯“数为本原”思想超越了感性的私人性、当下性和模糊性而达到了公共性、永恒性和明晰性,其数量的规定性赋予了知识以确定性和可分析性,其超越论思想给与了知识以普遍必然性和可言说性。  相似文献   
29.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思路,即针对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围绕“读者第一”这个中心,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突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30.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