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2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9 毫秒
91.
《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舍身为别人昭雪冤案前有过一场极为紧张激烈的内心冲突,最后决定“直赴天国所在的深渊”,完成了心灵的救赎。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一段完整的心灵朝圣历程,它可以给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以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92.
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变化,需要把它放置在与80年代前的社会生活相比较的过程中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影视艺术以流行文化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影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互文中认识和理解自己当下的生活,从而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叙述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原则及适用范围,指出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其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94.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95.
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创作母题."五四"时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痛切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他们张扬着个性主义的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治秩序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与刻画:从食人者"吃人"到被食者"吃人"再到残酷的"自食",一层比一层残酷,一层比一层令人发指.五四先驱者所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无异于"吃人的筵宴".  相似文献   
96.
本文把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概括为对理想世界的偏爱、对科学语言的规范性要求和对公共理性精神的追求,指出了生长这些精神气质的文化背景,并论证了这些精神气质与古希腊文化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97.
边缘写作者的精神资源——周涛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边缘写作者,周涛拥有独特的精神资源。多元的文化认知使他具备了一种宏阔的文化视阈,他可以从容地在不同文化间跨越,并以此建构起自己文学创作充满张力的精神空间。尤其是那些“亚文化”因素,深刻地影响了作者精神气质的形成与价值判断的向度,也成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边缘的处境中对现实进行精神干预的重要依凭。  相似文献   
98.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精神文明必须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情势所要求的;是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两手抓”的理论,体现了他的整体协调的社会发展观,从根本上否定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种种错误论调,从而提高了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两个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99.
梅什金和贾宝玉是小说《白痴》和《红楼梦》的男主人公。他们在抛弃了旧的世俗生活观后 ,却不可避免地陷入错综复杂的矛盾漩涡中。无论他们如何努力 ,都无法为自己寂寞的灵魂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从希望到幻灭 ,从努力到失败 ,贾宝玉和梅什金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他们最终的解脱是认清黑暗现实后无可奈何的选择 ,反映了在一个黑暗得不见一丝亮光的社会中的时代痛苦 ,启迪着后代人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00.
描述、歌颂游侠形象,开掘、赞美任侠精神,是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这个传统文学主题的创立、扩展,既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又是与当时的时代思潮相关联,适应了寒士阶层的历史性斗争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