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1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7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Dating lake sediment using sedimentary event is the supplement and calibration to traditional dating by radionuclide such as ^210Pb and ^137C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spheroidal carbonaceous particle (SCP) concentration, the age sequence of lake sediments can be deduced. It is one of the dating methods using sedimentary event. SCP is formed from combustion of fossil fuel at high temperature up to1750℃ and at a rate of heating of approaching 104℃/s. It can be dispersed to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away from its source and deposited with precipitation or dryly deposited, and kept in sediments. Compared with Cs or Pb,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SCP that it decays in lake sediments and is unremovable once stored except by physical disturbance because 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element carbon. Handy method to extract, identify and calculate has been developed. Although fossil fuel has been used early in China, combus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started later since emergence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he productivity of SCP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generated thermal power, which is reflected as the SCP concentration in lake sediment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generated thermal power. Therefore, reliable sediment markers from the start of the SCP record and the remarkable variation can be used for dating purpose. In China, electricity industry started from the 1950s, and rapid increase of generated power took place since 1978. Based on these time markers, SCP time sequences of lake sediment cores LH and LL-4 from Longgan Lake,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have been established, which is comparable with the results from ^137Cs and ^210pb, and has eliminated the errors of dating using ^137Cs and ^210pb.  相似文献   
82.
目前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的气动冲击加载机械能量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冲击机构产生的应力波形不适用于岩土类介质。为提高这类机械的能量利用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节能的冲击加载传力机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使用这种简单实用的新型冲击机构后,其气动冲击加载机械的能量利用率可提高8%左右。  相似文献   
83.
为研究流固耦合对脱硫塔结构简化模型动力反应的影响,采用有限元程序(Adina)模拟脱硫塔结构简化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流固耦合效应.首先对脱硫塔结构进行合理简化,在不同液位下进行了脱硫塔结构的模态分析,研究了塔内液位高度对脱硫塔结构的频率和振型的影响;其次,通过对脱硫塔结构进行地震波加载,研究了塔内液位高度、地震波输入角度和加速度峰值对脱硫塔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脱硫塔结构的频率会随着液位增高而减小,塔内液位高度、地震波加载方向及加速度峰值对脱硫塔结构加速度的影响比较大,而对其位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4.
李秋生 《河南科学》2012,30(2):209-213
依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以及弹性阶段承载力设计和弹塑性阶段变形验算的两阶段设计理论,使用MIDAS Civil 2006通用有限元程序进行某大桥动力弹塑性抗震分析,并对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进行了综合评定并概括介绍了塑性铰区域纤维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桩基础的模拟过程.  相似文献   
85.
构建芯层为左手材料包裹层为右手材料的光波导模型,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对模式本征方程进行多模式求解,研究介质参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归一化频率)极限小时,左右手材料对称光波导的基模不会消失;ε''μ''>εμ(ε''和μ''、ε和μ依次分别为芯层、包裹层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总波矢的平方差R2=0.5、-μ/μ''=0.8的光波导能产生1个的表面波,R2=1.15、-μ/μ''=1.1的光波导能产生3个表面波,00.78 cm的奇数模能量被局域在导波层外侧;频率f=4.75 GHz、ε''μ''>εμ、-1<μ''<0、-μ/μ''>1时,D=0.7 cm、β=4 cm-1(β为传播常数)的光波导能承载3个导波模式;f=5.50 GHz、ε''μ''<εμ、μ''<-1、-μ/μ''>1时,D<0.11 cm的光波导的两个分界面上能产生2个表面波,D>0.11 cm的光波导两个分界面上不产生表面波,D=0.11 cm表面波的正归一化能量被局域在导波层外表面,而表面波的负归一化能量被局域在导波层内表面,正能量振幅衰减较慢于负能量;模系数m对表面波和导波模式的电场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声表面驻波(SSAW)因其非接触性及生物相容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微流控领域,在生物医学、诊断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概述了声表面驻波的形成过程和对微流体中粒子的控制机理;综合当前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在微流控领域中声表面驻波相对于其他物理场的优势;针对声表面驻波在微流控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合理展望。  相似文献   
87.
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液膜高度的测量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气、水为工质,利用双平行电导探针对水平管道内气液两相分层流的液膜高度进行了准确测量.实验使用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实验段,其一为有机玻璃矩形管;其二为内径为50mm的有机玻璃圆管.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一维双流体模型给出了两相分层流界面高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8.
速度是宏观的概念;在量子力学中速度表示什么,本来无法回答。在半经典理论中,为重新定义速度,可取v→=▽S/m[m是粒子质量,S满足ψ=Aexp(j S/h)]。这样虽建立了速度与波函数的联系,却不是波科学中必需而有用的波速概念。真空中光速c是一个普遍性基本物理常数,量子力学显然也需要这个参数,亦即新波动力学需要这个物理量。从人类实践过程和结果看,科学家若企图确定c的最精确值,必须依靠标量方程c=fλ这样的标量描述才能实现。现代物理学认为波速度(相速vp、群速vg)是标量而非矢量。波动具有独特的科学性质,其规律与经典力学不同,它需要量子力学支持,又不等同于严格的量子力学。目前尚无单独一个理论能完美解释波科学问题,处在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并用的局面。电磁场的量子化过程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提供了基本的数学诠释,即连续展布于空间的电磁场在量子化后得到光子。尽管如此,"光子是什么"的难题仍困扰着科学家。通常认为电子的物质波是几率波,光子的波动是电磁波而非几率波。但在分析处理双光子纠缠时又在使用几率波理念,这样光子的波是什么仍未解决。另外,电子几率波与Schrdinger方程对应,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光子几率波尚无可对应的波方程。另一方面,物质波相速的物理意义并不清晰;而de Broglie波的相速是超光速的,对此还需要更多的说明。类似的许多例子表明,波粒二象性仍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待解之谜。最后,近年来对负波速(NWV)的研究既使波科学更加丰富,也为发展理论思维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9.
“未来无法预测”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在科学基础上预测未来是常见的事,并不奇怪。典型例子如天气预报。而对地震的研究导致了地震学科的建立。客观世界遵循自然规律,但又是无规、随机、非线性和有突变的,因而预测未来既可能又很难成功。不能用因果性要求批评量子物理实验;可以用因果性对待经典物理实验,但不应死守“因先于果”的时序限制。因果律的精髓应是“在任何情况下果都不能影响因”。在Maxwell—d’Alembert方程求解过程中,完整的数学分析结果是有一个滞后解和一个超前解。过去的习惯作法是抛弃超前解而只留下滞后解,虽然从逻辑上的因果性出发而这样做并不合理,能被人们接受的理由只是“滞后解才与实验情况相符合”。现在已出现了众多的负波速实验,证明了超前渡存在,并且在实验中“果超前于因”。这些实验体现了“进入未来”的意蕴,或许可以看成是“时间机器”设想的某种体现。一般认为经过时空隧道可作时间旅行;也可利用量子力学现象,例如纠缠态和后选择。量子隐形传态传送的是量子态而非实体物质,从逻辑上讲量子后选择传态与时间旅行是一致的。因此旅行者实际上未动,而传送的是描写旅行者的全部信息。很明显,在量子理论中时间旅行是可能的。量子力学是未来学发展的动力。……然而未知事物大量存在,要承认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未来学的研究面临巨大困难,道路是漫长的。  相似文献   
90.
根据冲击波的物理属性及其在数值模拟结果中的特点,将压力场转换为压力梯度场;然后在压力梯度场的体绘制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空气介质的传递函数,实现了三维爆炸场冲击波特征的检测与可视化处理. 为了提高可视化效率,对基于光线投射的体绘制过程,采用查找表和包围盒等技术进行了加速处理. 算例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清晰展示三维爆炸场的冲击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