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1010篇
自然研究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41.
从新的人口文化的研究角度出发,在贫困成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针对宁夏南部山区(简称宁南山区)自然条件严酷、人口压力大、经济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人口与文化视角的宁夏南部山区反贫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42.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关键成岩矿物形成的时间与过程,通过对自生矿物之间的产状及其与其他矿物互生关系的镜下观察,并利用流体包裹体、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流体信息,深入讨论了盆地南部自生成岩矿物成因及期次。研究认为,泥-微晶方解石、菱铁矿和白云石(旬邑地区)为成岩早期沉淀的矿物,其中,菱铁矿的形成时间早于自生绿泥石包膜;泥-微晶方解石沉淀时间与菱铁矿大致同期;旬邑地区白云石胶结物与北部物源区的泥-微晶方解石和菱铁矿胶结物的形成同期;中-晚期亮晶方解石和铁方解石等的形成时间整体早于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石英次生加大边的两个世代分别对应90.0~100.0 ℃和110.0~120.0 ℃;自生微晶石英生长的时间略早于或同时于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时间。自生绿泥石包膜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一般呈两个世代生长,第一世代自生绿泥石形成于20.0~50.0 ℃,以颗粒绿泥石环边赋存状态为主;第二世代形成于部分机械压实作用以后,只生长于孔隙接触的颗粒表面或第一世代绿泥石形成的微晶石英晶体表面,形成温度约为50.0~70.0 ℃。研究区延长组自生伊利石的分布较为广泛,其形成具有多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43.
南海东沙群岛南侧海域的潮余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南海东沙群岛南侧海域次表层潮余流特征,基于布放在该海区的锚碇潜标海流资料,利用T-TIDE调和函数和低通滤波等方法,实现潮流调和常数的提取和余流的分离。该海区次表层潮流分潮K1,Msm,O1,M2和Ssa为主要分潮,各分潮东分量振幅大于北分量振幅。研究表明:潮流东西向运动强于南北向;各分潮振幅随深度变化不一致,造成潮流类型在不同深度上有所变化;二月平均余流出现相对异常现象,流速相对较大,可达83.65cm/s。次表层月平均余流变化与南海季风的盛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季风对该海区影响可达次表层深度。结合相应的温盐数据和高度计资料发现,余流异常与经过该海区的反气旋涡有关,涡旋改变了该海区原有的水体结构。  相似文献   
244.
鄂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砂体时空展布特征,认识到储集层受到层序界面的控制,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砂体为优质储集体,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发育模式;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成藏组合,明确了研究区层序格架内的油气藏特征及分布,指出研究区发育"下生上储"型曲流河三角洲油气藏、"上生下储"型辫状河三角洲油气藏和"上生下储"型或"下生上储"型深水重力流油气藏3种油气藏类型,并对其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45.
从产品属性及其供给路径的视角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传承。认为泉州南音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以企业为主体、可再生非核心遗产资源要素利用、原生态文化遗产区外围空间三个基本维度上理性架构其旅游化传承的路径,使非遗的主要保护和传承者与遗产资源的开放利用主体区别开来,核心资源的保护与可再生非核心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非遗地的核心保护区原生态保护与边缘区域窗口传播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246.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247.
"红层"地层缺乏古生物,俗称"哑地层",地层地质年代研究难度大,缺乏稳定的岩电标志,等时对比缺乏有效的方法手段。利用古生物、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红层"的地层特征、层序地层对比理论和对比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层"缺乏明显的低水位体系域沉积,湖平面主要受季节性洪水控制,地层明显呈现出二分性的特征;将Vail与Cross两套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红层"地层划分难的问题;通过"宏观界面约束-内部精细旋回划分-多因素综合"的地层对比方法流程可以很好地建立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248.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复杂构造情况,开展了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研究。在广泛调研天山山体演化、周边地层发育、地表水流变更、地震解释剖面的基础上,以理论地质学为指导,结合研究区内头屯河三叠系—新近系的标准地层剖面、地面地质详查资料、重要地震勘探解释剖面、综合研究报告等资料,研究了喜马拉雅期齐古断褶带平面构造特征、齐古断褶带剖面构造特征,分析了齐古断褶带的主要构造特征,划分出了齐古断褶带的构造模式。研究认为: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掀斜阶段、断褶阶段、滑脱阶段和楔入阶段。为齐古断褶带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49.
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成因,不同冻土地貌类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由此而对工程建筑物,道路修建工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50.
The studies of uplift and glaciat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summarized, and a series of recent case studies of the endemic species based on DNA sequences are detailed. In general, these molecular data show that all the organisms originated from Early Pliocene to Late Miocene, and then multi-stages of divergence/speciation occurred within each taxa following their original occupation on the plateau, mainly as a result of periodic glacial cycles and geographic isolation. The regional fauna may have undergone several range contractions and expansions during the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However,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refugia may vary in space, time, and extent. The regional fauna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ay be combinations of ancient movement from adjacent zoogeographical regions, speciation in situ, and postglacial colonization from adjacent areas. Geomorphic and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plateau definitely have a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and adjacent biogeographic patterns, and the mechanism is very compl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