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1010篇
自然研究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21.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寒湿地,高海拔和常年低温是其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若尔盖湿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之一,孕育着丰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若尔盖湿地分布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高寒沼泽,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土壤碳汇功能.同时,若尔盖湿地提供高质量的牧草,是我国的第五大放牧草地.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若尔盖湿地面临着温度上升,降水量减少,开渠排水和过度放牧等问题,鼠虫害频发和生物入侵等现象日益加剧.本文在介绍了有关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所面临生态问题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后,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2.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9,44(20):1851-1851
Guliya ice core records, high lake-level record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at its north side as well as vegetation succession records indicat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30-40 kaBP, namely the later age of the megainterstadial of last glacial period, or the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 3, the climat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as exceptionally warm and humid, the temperature was 2-4℃ higher than today and the precipitation was 40% to over 100% higher than the current average, all these suggested the existence of an exceedingly strong summer monsoon event. It has been inferr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such an event was attributed, on the one hand, to the stronger summer low pressure over the Plateau, which strengthened the attraction to the summer monsoon; on the other hand, to the vigorous evaporation of the tropic ocean surface, which promoted the moisture-rich southwest monsoon to flow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background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very strong summer monsoon was that the period of 30-40 kaBP was just in the strong insolation stage of the 20ka precessional cycle, whe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received extraordinary strong solar radiation and thus enlarged the thermodynamical contrast between the Plateau and the mid-south part of the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123.
针对黄土高原的水环境,认为节水农业是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和必然的选择. 介绍了节水农业的三种涵义以及主要的节水农业技术,并对黄土高原节水农业的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查明高原鼢鼠肌肉脂溶物质对机体是否有毒性作用,分别设1/5LD50(4·0g/kg·bw)、1/10LD50(2·0g/kg·bw)、1/15LD50(1·33g/kg·bw)三个剂量组和对照组,各试验组大鼠每日按以上剂量灌胃一次。每周称其体重、观察体重增长、食物利用率等。于试验等30天取全血作生化指标、血象以及心和肝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试验过程中无一只动物死亡,体重、食物利用率、血象、各种脏器均正常,而且能有效降低BUN胆固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5.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它们的饱和烃馏分进行GC-MS 分析,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探讨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根据Pr/Ph,8β(H)-补身烷和C30重排藿烷相对含量,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可划分为A1、A2、A3、A4、B 类,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可划分为Ⅰ、Ⅱ、Ⅲ类,目前发现的原油主要是第Ⅰ类;第Ⅰ类原油来自A1类烃源岩(深湖相沉积相带的长7 油页岩),第Ⅱ类原油来自A2类烃源岩(深湖-半深湖沉积相带的长7 暗色泥岩),第Ⅲ类原油来自A3类烃源岩(半深湖沉积相带的长7 暗色泥岩)。  相似文献   
126.
 在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当雄错第四纪晚期叠层石群,其发现对于阐明高原第四纪晚期古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当雄错第四纪晚期发育的3层叠层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14C年龄研究发现:叠层石发育最佳温度20~30℃,当温度低于12~15℃时,蓝藻停止生长。目前,当雄错湖水年均温度为4.8℃,可知当时水温高于现代10℃;这3层叠层石的14C年龄分别与同布林(Bölling)和阿路罗德(Allevöd)两次暖期事件,及10.5 ka~9 kaBP全新世早期转暖期一致,并且叠层石中δ18O均值在-7.23~-6.6之间,δ13C均值在4.75~5.65之间,两者均较高,可知当雄错当时气温较高。该时段3个暖期的发现,对详细建立划分青藏高原第四纪晚期气候-年代学标尺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7.
卫星遥感监测大气臭氧总量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紫外仪器TOMS、OMI和TOU的臭氧总量数据(1979-2014年),研究了全球及关键地区臭氧总量的分布及变化。讨论了南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和变化的差异,探讨了影响臭氧分布和变化的可能因子。重点分析了中国区域、青藏高原和极地的臭氧变化,并利用FY-3数据对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低值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分布和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具有很强的不均匀性,极地臭氧损耗依然明显,青藏高原的臭氧增长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其机制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28.
以天文辐射理论为基础,应用以地形为特征的DEM高程模型,通过对天文辐射、大气透射率的计算,构建了青海高原月、年太阳总辐射估算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同时,应用模型模拟青海省近30年(1971—2000年)的月、年平均太阳总辐射.结果表明:青海省太阳总辐射年平均值为6 771.95MJ/m2,且空间格局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逐步减少的趋势;月太阳总辐射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空间格局和年太阳总辐射基本一致.从1月份开始太阳总辐射增加,到5月份达到最高值717.24MJ/m2,6月份降低为695.48MJ/m2,7月份又达到次高值701.96MJ/m2,从8月份开始持续减少,直至12月份降到最低值352.63MJ/m2.  相似文献   
129.
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早弱晚强"的构造活动特征;相对于构造圈闭而言,隆升I阶段更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岩性圈闭发育早而且多期次发育;3期原油充注分别对应于隆升I期的B阶段(E_3~2)、II期的C(N_2~1)阶段和E阶段(N_2~3),配合沸腾包裹体群的发现,说明该区油气成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隆升所产生的远程构造应力。高压系统内的烃源岩进行"突发式"排烃,经开启的断裂向常压系统内运移和聚集。青藏高原隆升晚期强烈构造活动是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主要成因,可以判断在这种"自我封闭"的高原咸化湖盆内岩性油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断裂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130.
对中国南方地面及井下共464个沥青、油、气显示点的层位、产状、改造机制和改造时期统计分析认为:油气显示产状丰富,裂缝(断裂)占优,晶洞和孔隙次之,溶孔和溶洞最少.断裂作用是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原生油气藏最主要的改造机制,其次是隆升剥蚀作用.不同区块有不同的改造机制,中、下扬子区油气显示与张性正断层及其张节理密切相关,上扬子区为断裂和隆升剥蚀的联合作用.油气显示的原始改造期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其次为喜山晚期.各构造区块原始油气藏的改造时期不同,中、下扬子区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上扬子区为燕山晚期—喜山期,江南隆起具有分段性,北段从海西期就开始被改造,直至喜山早期,而中段和南段的改造时期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