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管子·牧民》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先秦时期治国理论的总结和经典表述,于中国治国文化中影响深远。阐述了“礼”“义”“廉”“耻”四者的内涵,认为它们分别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是那个时代治国文化的结晶。通过分析指出,“礼”被塑造为社会规则,但同时也是人性需求,是外在规则与内在修养的结合;“义”的出现有时代性,是对礼的有益补充;“廉”则强调对于高节的坚守;“耻”是道德的底线。从中既能看出《管子》对治国理论的维度设计,同时也能对今天的价值观与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时代价值、前提条件和基本策略三个层面论述革命传统资源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运用,着重从操作层面对革命传统资源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期充分发掘革命传统资源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 要:本文在对江户时代日本乡村社会中存在的“村八分”制裁措施及其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的心理表现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村八分”的心理及其形成原因。指出:“村八分”思想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环境、稻作文化和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频仍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只能同心协力,一致抗灾。稻作文化孕育了团体主义精神。而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对“村八分”心理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特别注意与他人以至整个群体的协调一致,强调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当事人也会产生耻辱感。进而认为,虽然作为一种制裁措施“村八分”已被禁止,但其思想却深深地扎根于日本人的心中。在耻感文化的作用下,日本人自然会保持“村八分”心理。  相似文献   
14.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何将其培养成为责任感强、知荣明耻的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从教育者角度看,因人制宜、有的放矢,采用“授、导、固”的教育模式,是提高高职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效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公民道德标准。践行“八荣八耻”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内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学思行”结合,要在“深化认识、自觉反省、积极实践、持之以恒”四点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高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积极创新、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和带动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迷惑"是日语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词,充分表现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其产生源于其地理因素和历史原因,将长期存在并影响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政府于1915年5月9日承认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5月9日就被确定为国耻纪念日。《申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报,就社会各界对“五九国耻日”之纪念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发表了许多评论。从中可知,民国时期我国对“五九国耻日”的纪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兴起阶段(1915—1918)、高涨阶段(1919—1931)、衰退阶段(1932—1949)。兴起阶段,在对待“五九国耻日”纪念的态度方面,学界超过政界、商界,一枝独秀;高涨阶段,随着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1923年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到期却拒绝归还,1928年5月3日的济南惨案而形成三个小高潮,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各地方党部、工商界、各社会团体、学界等多方力量积极参加,《申报》还用广告形式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五九国耻日”的纪念;衰退与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有关,国民党政府废止了“五九国耻纪念日”,设7月7日为纪念日,此后《申报》这方面的报道也逐渐减少。以“五九国耻纪念日”为代表的国耻教育激发了爱国情感,振奋了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袁慧玲 《科技信息》2010,(27):I0246-I0247
从总体上看,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品德高尚,但也不乏对"知耻感"的漠视和麻木,"知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耻"和"知耻感"的内涵及其道德价值和"知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继承、汲取我国传统"知耻教育"的精华,遵循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大力开展大学生"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