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8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15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综述了污泥生物淋滤法的原理及常用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分析了菌种、底物及预酸化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出了添加菌种或底物均可使去除率显著提高而预酸化对去除率影响不大的结论,并提出了将含S或者Fe2+的废弃物用作底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2.
卢翠文 《科技信息》2010,(7):369-369
活性污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废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等。适合应用活性污泥法的废水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有机物易于微生物分解、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值、合理的营养盐、有毒和抑制性物质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3.
几种典型工业污泥及混合物热解特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重法,研究了3种典型工业污泥(制药,造纸、啤酒)及其混合物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热解温度、样品粒度、升温速率、热解压力、添加含金属元素化合物时的热解特性,研究得到热解机理方程式和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与压力、升温速率、样品粒度和升温速率污泥热解特性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添加了含金属元素化合物后,促进污泥热解有明显作用;3种典型工业污泥在低、中、高温段热解反应级数n分别为1,1.5,2.0,其热解特性参数并没有因为工业污泥试样的混合而显著改变;工业污泥热解特性表现出与煤矸石料相同特性,热解初期活化能和频率因子较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均增大,特别是在热解后期,活化能和频率因子都较高。  相似文献   
194.
腐殖土对活性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投加0,0.5,1,2,3和5g腐殖土(HS)于1000mL活性污泥中充分搅拌20d,采用Tessier五步提取法对其中锌、镍、铜、铅元素的形态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投加腐殖土能明显改变活性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对锌元素,可交换离子态(F1)锌,碳酸盐结合态(F2)锌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3)锌含量与HS投加量有显著负相关性(0.9266,0.9310,0.9144,置信度P0.01),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F4)含量与HS的投加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0.9304,P0.01);对镍元素,F1镍和F2镍含量与HS的投加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0.9027,0.9724,P0.01),F4镍和残渣态(F5)镍含量与HS的投加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0.9188,0.9123,P0.01);对铜元素,F2铜含量与HS的投加量呈负相关性(0.7145,P0.05);对铅元素,F3铅和F4铅含量与HS投加量具有负相关性(0.7027,0.7635,P0.05),F5铅含量与HS投加量具有正相关性(0.7668,P0.05).投加腐殖土能明显降低活性污泥中锌,镍元素的潜在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95.
高温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中颗粒污泥的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高温(55℃)条件下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处理木薯酒精废水的运行特性和颗粒污泥的性质.结果表明,当进水有机负荷(OLR)在15.0 kg.m-3.d-1时,化学需氧量(COD)平均去除率为86.7%,平均产气量为15.1L.d-1.OLR最高可达24.0kg.m-3.d-1,COD平均去除率为88.5%,平均产气量为39.9L.d-1.颗粒污泥的颗粒化率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运行至260d,直径大于2.00mm的颗粒污泥约占32%.颗粒污泥的有机组分主要是碳、氢和氮,无机组分主要是硅、磷、钙和铁.颗粒污泥表面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污泥内核组成可能主要为磷酸钙或碳酸钙等无机质.  相似文献   
196.
未经规范处理进行简易填埋处置的污泥对周围环境存在较大的污染风险。基于某简易污泥填埋场项目,通过对场地地貌及地质条件分析,从污泥、渗沥液、周围土壤、地下水四个方面出发进行污染物调查;并建立污染物Mn的扩散迁移模型,分析不同时间段Mn的扩散迁移规律。调查及模拟结果表明,污泥填埋场存在渗透性较好的沙砾石层,地下水水力联系条件良好,污染物易发生迁移扩散现象;大部分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少部分污染物指标超标;Mn在填埋场周围的地层中迁移速度较为显著,其污染范围在25年后可以达到距离1号坑约400 m的距离,为了防止扩散迁移可在地下水流向方向设置相应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7.
基于遥感技术, 利用1982---2010年间NOAA-AVHRR卫星获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数据对全国29年来的草地生长动态变化及其与温度、降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9年来, 全国草地生长季NDVI总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R2=0.25, p<0.01), 尤其是在1982?1999年间(R2=0.60, p<0.01), 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失速。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十几年(1999---2010年)草地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的大小和方向基本上取决于起始年份的选择, 因而这一阶段草地生长的总体趋势不显著。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草地生长在1982---1999年间呈广泛(约占85%)增加趋势, 在1999---2010年间出现较大范围(约占50%)的逆转, 尤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植被生长下降趋势最明显。水热组合状况是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生长季平均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全国大部分地区草地生长变化主要受降水驱动, 对于部分高寒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草地, 生长季NDVI与温度关系密切, 温度上升对该地区草地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98.
以来源于污泥的抗肿瘤活性真菌P. lanosum NT-121活性代谢产物研究为例, 探索污染环境中生物资源高值利用(即药源微生物新菌株资源开发)的新途径。采用活性跟踪分离的实验策略, 利用液液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该活性菌株的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总浸膏中分离出3个化合物, 利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 槲皮素(2), terrein(3)。用MTT法测试化合物1, 2, 3抑制K562细胞的IC50 值分别为 45.8, 563.8和6.5 μg/ mL。这3个化合物虽为已知化合物, 但均为首次在P. lanosum中发现, 且化合物1和3对K562细胞有一定增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9.
 以一维移流扩散方程为基础,针对排水管网中常用的混凝土圆管排水管道,建立排水管道化学需氧量(COD)浓度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利用VB和Excel进行实现。经现场试验验证,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污水在单管排水管道输送过程中的COD浓度变化,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5%。以珠三角某镇排水管网为例,进一步结合节点混合模型,模拟城镇生活污水在排水管网传送过程中的COD浓度变化,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的各参数计算及取值较为合理,能准确地反映出实际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6.6%。运用此模型有助于预测判断排水管网各节点的污水COD浓度,尤其是污水处理厂的进水COD浓度,有利于对城镇排水管网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00.
 在对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发酵产氢系统中的活性污泥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判断系统中有同型产乙酸菌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活性污泥的间歇培养试验,探讨了同型产乙酸作用对活性污泥发酵系统产氢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TR发酵产氢系统的活性污泥中,一种隶属真杆菌属(Eubacterium)的同型产乙酸菌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中达到了优势程度;以葡萄糖为底物时,同型产乙酸菌的耗氢代谢,可使厌氧活性污泥对葡萄糖的氢气转化率及产氢率分别降低31%和34%,耗氢速率可达0.33mmol/(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