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61.
胥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8):1751-1754,1769
通过对南八区葡I1a-葡I2c五个单元时间厚度、储层厚度、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在小于1/4λ波长储层内进行沉积单元储层厚度解释,传统的振幅切片或基于地震属性进行砂岩定量解释的手段在该地区是不适用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用灰色关联波形解释储层方法,对南八区葡I1a-葡I2c五个单元进行储层平面分布特征研究,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62.
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明确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运用人造物理模型制作技术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并用恒速法对不同的三维平面非均质模型进行水驱油试验。实验发现:注入井位于垂直沉积相带的驱油效果优于注入井位于沿沉积相带;注入井位于中低渗层时调整井网增产效果明显;井网垂直沉积相带低注高采总注入PV数比其他方案少,且采出程度最高。测定不同时刻电极的电阻率,利用双狐软件画出不同平面非均质模型剩余油分布情况。测定结果表明,平行沉积相带布井方式,注入井布于高、中渗层时,水驱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带处;注入井布于低渗层时,剩余油富集在注入井对角处。垂直沉积相带布井方式,注入井位于低渗时,剩余油分布较均匀,无明显的剩余油富集区,模型全部波及。注入井位于高渗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相带,是剩余油进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63.
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形成过程也是沉积环境由浅海相、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演化过程,相对海平面变化呈现前期上升随后震荡下降趋势。利用测井曲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煤岩层组合特征及钻孔地层资料进行地层对比分析,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煤层时空分布的成因;并勾画出海平面升降曲线,归纳古地理沉积环境的演化顺序及对应的沉积环境煤层的煤质特征成因并总结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464.
在大量测井、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红车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展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探求更小级别旋回内沉积相构成与演化特征,进而了解储层分布演化规律,为岩性圈闭的预测与评价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红车地区克拉玛依组发育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旋回和2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初期,以河道砂体广泛分布为主要特征,砂岩含量相对较高,岩性圈闭形成条件相对不利;随着基准面上升,可容纳空的增大,泥质的泛滥平原沉积物占据其主要空间,故在基准面上升时期,更有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而伴随着基准面下降,河流能量不断增强,河道发育规模随之加大;MSC2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于长期旋回的中部,此时基准面位置相对较高,处于上升中-晚期,河道砂体欠发育,泛滥平原广泛分布,易形成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465.
In order to solve th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the coastal sandbar in Z block of the Indus Basin, such as thin reservoir, rapid lateral change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based on core, logging, seismic and production test data, the microfacies division, favorable sandbody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model are detailed analyzed, which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fin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and bar reservoir.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arkers, the sandbar reservoir microfa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center bar, bar edge and inter bar. By means of seismic attributes and reservoir inversi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contact relationship of sandbar reservoir can be predicted effectively. The center bar is in the core part of sandbar, with the shape of point or strip on the plane. The sandstone thickness is thick (>3m),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is the best, which constitutes the dominant reservoir. The bar edge is located in the flank of the center bar, which is flat sheet or strip on the plane, the lithology is thin sand and mud interbedded, single sand thickness is thin (<2m), and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is medium. The inter bar is between the main sandbar, mainly fine sediment with poor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The sandbar microfacies changes rapidly, and different microfacies types overlap each other, especially the inter bar interspersed between the center bar and bar edge, which intensifies the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sandbar reservoir.  相似文献   
466.
地处粤西和桂东南的云开地区前寒武系顶部的硅岩沉积建造(“震旦系D 组”),具有层状、纹理状、块状和假角砾状构造。其中的元素显著地贫TiO2 和Al2O3, 大部分微量元素相对于地壳克拉克值亏损, 但Ba、Sb、Hg、Ag 和Bi等少数几种元素例外地富集; 在Al- Fe- Mn 三元图中投影落在热水沉积区域; 以REE总量低为特征, 平均稀土元素分布型式落在世界上已知典型热水沉积物的上、下限之间。上述特征说明, 该硅岩建造是典型的热水沉积成因产物。  相似文献   
467.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背景有利于特大型深盆气藏的形成 ,其沉积相带的圈定是深盆气有利区带评价的基础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并结合地震相、砂体结构及分布特征 ,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沉积相可划分为河流三角洲、海湾、湖泊和冲积扇等 4种类型 ,其中三角洲是研究区的主要骨架砂体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依据沉积物源、砂体发育特征及其相标志特征 ,对上三叠统须家河期须一须三亚期和香溪期香二香六亚期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对上三叠统各期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 .分析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具有深盆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岩相古地理基础 .  相似文献   
468.
利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研究等方法 ,研究了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部沙河街组三段上部风暴沉积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本区风暴沉积具有①低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的岩性特征 ;②重力流特征的变形构造 ;③反映风暴浪作用的层理及层面构造 ;④与风浪作用相关的生物成因构造及典型的“似鲍马序列”。本区风暴岩沉积物源来自于湖盆的三角洲及滩坝沉积。按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划分出两种风暴岩类型 ,即滩前较深水风暴岩和滩后浅水风暴岩。建立了该区的风暴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469.
韩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8):6946-6951
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为中亚地区西北部图兰平原上的大陆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期、被动边缘期、裂谷期、裂谷后期、挤压期、上第三系坳陷期6个阶段,区域性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乌盆地沉积格局的复杂变迁。总体上,盆地沉积环境经历了基底期(花岗岩、变质岩)→被动边缘期,晚泥盆世-石炭纪(海相)→裂谷期,晚二叠世-三叠纪(陆相)→裂谷后期,侏罗纪-白垩纪(海陆过渡、海相)→挤压期,始新世后期-中新世(海、陆相共存)→上第三系坳陷期,上新世-全新世时期(陆相)这些阶段的演变,最终导致了盆地海相、陆相和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多种沉积环境及岩石类型并存的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470.
张琳璞  王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7):7221-7230
孤岛凸起北部地区沙三中-上亚段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通过系统岩心观察和测井相分析,改变了以往研究区以孤岛凸起为物源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的认识,认为沙三中-上亚段主要发育中-细砂岩、粉砂岩,同时测井曲线可见明显反旋回特征,表现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特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应用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通过连井对比、古地貌恢复及地震均方根(root-mean-square, RMS)与振幅融合属性砂体刻画,明确了沙三中-上亚段4~1砂层组的砂体平面展布,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有利砂体呈朵叶状分布,由南东向北西延伸。研究结果为孤北地区油气精细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使砂体钻遇吻合率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