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3篇 |
免费 | 143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现状及发展 | 1篇 |
综合类 | 88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印支期沉积特征及物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惠安堡-马家滩地区印支期河湖相砂岩沉积特征及物源区。方法采用地层层序及沉积格局、实测典型剖面、古流向测量及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特征研究等综合方法研究。结果划分了印支期构造层序;编制了沉积厚度等值线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编制了古流玫瑰花图;统计了碎屑颗粒组成特征,分析了物源区构造环境。结论研究区印支期构造层由3套构造亚层组成,属于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砂岩物源可能与阿拉善地块古元古界变质结晶岩、花岗岩及下古生界火山岩有关。 相似文献
252.
大量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资料表明,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萨尔图油层二砂组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平面上主要由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组成,三角洲相主要发育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和下切谷充填沉积;湖泊相主要发育滨浅湖砂坝和滨浅湖混合滩微相。河口坝砂体规模较大,物性较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储层,下切谷充填沉积呈长宽带状、面积较大,东连齐家—古龙坳陷,西接富拉尔基滨岸砂坝,砂岩中普遍含油显示,是富拉尔基油藏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253.
柳江盆地记录了从太古代至新生代华北地台乃至全球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气候演化以及生物进化和发展等各种重要地质事件与地质现象,是研究不同时期古环境恢复的极佳选择。通过对秦皇岛柳江盆地上寒武统崮山组的野外考察和不同层段岩石全元素的测定,分析了各元素富集的丰度。运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体系研究了古盐度、古气候以及氧化还原环境,根据Sr/Ba和Th/U等指标分析,认为研究区域是淡水-半咸水环境,其盐度从下至上逐渐降低;Sr/Cu、Rb/Sr数据表明研究区域为温暖潮湿的气候;依据δU、U/Th、V/Cr、Ni/Co和Ce/Ce*等指标分析,研究区域为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255.
近年来勘探实践表明,川东北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热点,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前人研究成果、野外剖面露头、钻井资料、岩石薄片鉴定及孔渗测试分析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大安寨段沉积与储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安寨段储层岩石类型为介壳灰岩和含泥介壳灰岩,其沉积环境主要为介壳滩微相,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和微裂缝为主,平均孔隙度4.10%,平均渗透率0.022×10-3μm2,为低孔低渗-裂缝型储层。历经多期次成岩作用,溶蚀、破裂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促进次生孔隙与微裂缝发育,压实、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认为本区大安寨段沉积与储层特征主要受古地貌及水动力条件、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等综合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56.
以冀中富油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区内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测录井资料的研究,将陆相箕状断陷湖盆按盆缘类型划分为高盆缘型和低盆缘型两种;并且对廊固、霸县及饶阳三个凹陷各个时期的盆缘类型进行了判定。在整个Es3-Es4发育时期,廊固凹陷大部分时期属于高盆缘类型,霸县凹陷既有高盆缘型也有低盆缘型的特征,饶阳凹陷均为低盆缘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凹陷相同构造带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高盆缘型陆相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粗粒的近岸水下扇,中央洼槽带半深湖-深湖沉积范围广阔并发育湖底扇;低盆缘型陆相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较细粒的扇三角洲,中央洼槽带发育规模较小的滨浅湖;二者之间缓坡带沉积特征没有太大差异,都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最后分析得出箕状断陷湖盆沉积特征差异性主要受构造活动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57.
沉积相分析是研究沉积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大量的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结果认为裕民地区扶余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绘制了扶余油层17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受河道频繁摆动和多期河道叠置切割影响,河道砂体呈复杂条带状或指状。FII2小层以上的分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气聚集体,为今后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58.
目的分析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方法依据地表露头和22口探井的岩心、测井资料进行地层特征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山西期主要发育堡岛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太康和淮阳为本区两个聚煤中心。结论山西组存在两种不同的聚煤环境,二1煤是在潮坪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泥炭坪所形成,二2煤及其以上诸煤层则是在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259.
目的统一塔里木盆地南闸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并结合沉积相研究其生烃潜力。方法基于大量岩心分析资料、野外露头观察、薄片鉴定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源,对南闸组地层进行重新划分,利用单井相、沉积相剖面对比和沉积相平面对比法,对其沉积特征及相带进行划分。结果将隶属于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底部的阿恰群下碎屑岩段及原南闸组的一套在全盆范围内岩性较稳定的大套泥岩夹灰岩地层统一划分为南闸组;塔里木盆地南闸组主要在自西向东方向的海侵过程中受到陆源供给的影响,盆地西部为深水—半深水陆棚相,塔西南拗陷东部为浅水陆棚相,盆地中西部广大地区为混积滨岸沉积相,塔中以东为滨海—河流相沉积。结论南闸组塔西南深水陆棚相暗色泥岩厚度大于100 m,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由塔西南拗陷中心—麦盖提斜坡上倾方向,随水体变浅,其热演化程度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