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琼东南盆地第三纪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第三纪地震、测井曲线和岩相资料的3综合分析,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盆地充填序列按古构造运动面划分为5个超层序,分别与盆地演化的阶段性相当。在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19个Ⅲ级层序和42个Ⅳ级层序。并以基准面旋回为基础,长周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短周期为成因地层单元,论述了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短期旋回型式及在中长期旋回中的分布规律,基准面变化与层序发育特征、层序分布模式、沉积体系类型和盆地充填演化序列,以及与油气储盖组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The results of paleogeomagnetic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coral reef in well Nanyong 2 of Nansha Islands showed that the bottom of the black sedimentary interlayer corresponds to the conversion boundary line between Brunhes Postive Polarity and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B/M) and the cold/warm (19/20) climatic conversion bounds on δ18O curve, 0.78 Ma ago; and the red sedimentary interlayer corresponds to the ReunionⅠpolarity excursion (revers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2.01—2.04 Ma ago. Comparing with the normal light-coloured coral reef rock,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 residual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Mr) and the content of MnO and Fe2O3 of the black sedimentary layer appeared obviously positive abnormity.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 residual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Mr) and the content of Fe2O3 of the red sedimentary layer also appeared positive abnormity.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zing results of paleontology, we hold that this pair of special and typical sedimentary interlayers was relative to the sudden change of paleoclimate, i.e. the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nd its incidental polarity reversal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directly affect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aleontological species as well as the dispersion and enrichment of some chemical elements, especially the elements sensitive to redox such as Fe and Mn. For example, the elements Fe and Mn concentrated in the glacial period would be largely oxidized and diluted when the climate warmed up suddenly, and the originally oxidized high valence Fe would be condensed again when the climate cooled suddenly. This is possibly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of appearing and disappearing of the red and black sedimentary events of coral reef in well Nanyong 2.  相似文献   
43.
从当今地球科学研究前沿动态出发,论述了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统一的构造框架和动力体制下形成的孪生体,它们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关系上表现为深部的补偿和浅部的剥蚀及直接供给,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深层岩石圈圈层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对今后把造山带和盆地置于一个系统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根据现代细分沉积相理论 ,对南一区丙块萨 +葡 II油层进行细分单元砂体沉积相带图研究 ,第一次确立了该区块油层各单砂体三角洲沉积模式 ,并对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特征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进而预测和确定了该地区各类砂体中不同类型剩余油富集区 ,对二次加密调整井布井及射孔方案的编制具有指导作用 .  相似文献   
45.
针对中国新生代第三系广泛分布的咸化湖相盆地的成因及地球化学环境意义 ,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新生界咸化湖相地层生油岩及原油中饱和烃、芳香烃等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咸化湖地层中有机质的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组合 )特征 ,既不同于淡水湖相地层中的有机质 ,又与海相地层中的有机质存在明显的差别 .进一步讨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地球化学成因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并对其中部分生物标志物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指相意义作了探讨 .通过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特征和环境地球化学意义分析 ,初步认为中国新生代第三系咸化湖盆咸化湖泊的形成与海浸作用没有直接的联系 .  相似文献   
46.
根据岩性和电性特征 ,对胜利油田王家岗地区下第三系沙四段砂岩储集层的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王家岗地区沙四段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4个砂层组和蓝灰段 ,其中第三和第四砂层组为主要砂岩储集层发育段。根据地质、地震和测井相资料 ,又将第三砂层组划分为 7种沉积微相 ;第四砂层组划分为 6种沉积微相。研究还表明 ,该地区的砂岩储集层分为中孔中渗、中孔低渗和低孔低渗 3种储集层类型 ,其中以低孔低渗储集层为主 ,其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47.
以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储层的沉积相、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为基础 ,从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四方面建立了储层分布与储层非均质性三维地质模型 ,并对开发生产调整措施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由于以上四方面的非均质性总体中等偏强 ,沉积微相的垂向分布、平面展布大小及砂体储油物性的平面变化对非均质性的控制极为明显 ,所以对于不同的沉积微相所对应剩余油量情况采用不同开采方式。对于层间非均质性大的层系 ,可采用有效封堵技术 ,或调整注采压力系统。对平面非均质性大的层系 ,在采用周期性注水或转向注水时对砂体的连续性考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8.
以岩心的沉积学标志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划分了头台—茂兴地区扶余油层(泉四段)的沉积徽相。主要有三种相类型:湖泊相(包括滨浅亚湖、湖泛平原亚相和浅湖砂坝微相)、三角洲相(主要是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分支河道微相)、河流相(实为三角洲水上平原的分支河流)。该区油层主要富集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和边滩微相的砂岩中。  相似文献   
49.
文章从群落古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岩相学等方面的研究,详细地探讨了贵州中南部中三叠世时的4个生物相、13个群落的特征及其生境,指定了其地理分布范围和生存时限,建立了生物和沉积相模式。认为底栖群落的更替主要由外因——外界环境的变迁引起,而浮游群落的更替则主要由内因——生物自身的进化引起。  相似文献   
50.
文章将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划分为四个沉积旋回,即四个地层层序,建立了该区泥盆纪海相碳酸盐锶、碳同位素地层曲线,并将同位素演化与沉积旋回结合起来研究该区泥盆纪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