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23篇
系统科学   208篇
丛书文集   124篇
教育与普及   1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64篇
现状及发展   152篇
综合类   3536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强调了毕业设计是工科特别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本科学生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分析了我院工科本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后,着重阐述了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32.
经过几年的扩招之后,各理工科院校培养出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开始陆续走向市场,从各理工科院校所统计的数据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突出法学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走出就业困境的必由之路。各理工科院校应理性地面对目前的艰难与困境,充分依据各自的资源来追求自己在法学教育上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3.
中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科技史料.这里介绍了经部类著作的源流及类型,着重归纳分析了《周易》、《尚书》和《诗经》中的科技史料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34.
培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人才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科技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35.
对自然科学教师的培养及职业标准的研究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就美国对初中级教育中对自然科学教师的职业准备及其培养标准加以介绍和描述,特别是对美国七十年代以来对自然科学教育由重视到不重视再到重视的具体过程分析,以此为我国自然科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6.
美国的尤金·奈达博士(Dr.Eugene A. Nida)的动态等值论(Dynamic Equivalence)被许多学者推崇为评判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以及翻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运用奈达的"动态等值"论来指导文学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是,译文如果要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就要充分体现原作者的美学意图,这样才能使译文受众获得和原文受众基本一致的感觉.  相似文献   
37.
作为生态美学重要的哲学——美学原则的“生态中心主义”,潜藏着颠覆“人本位主义”的危险;而作为对自然进行所谓“生态学的重新审视”而提出的“自然的复魅”,也存在着容易导致另一个极端的不良趋势,并且缺乏可操作性。本文拟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38.
科技报告在生产、科研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本文在介绍科技报告的涵义、种类的基础上,总结出科技报告的五大特点及其特有的功用。  相似文献   
39.
本文就科技英语和科技俄语的虚拟语气进行了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40.
In social systems science generally, and in management science particularl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variety of types of specific problem-solving methodologies (under the rubric of hard and soft systems approaches) have given an impetus to a line of inquiry, as well as debate on the nature of those methodologies. On the one hand, there has been the view that what we are witnessing is a form of Kuhnian crisis. On the other hand, a complementarist view of developments has been argued and a contingency approach proposed. But one thing has been common among the competing views: a belief that the prospects for further advances i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ose methodologies, and in resolving the current controversies, lie in serious attempts to reconsider and clarify the underlying meta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oncerns.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contribute to such an endeavor. A brief exposition of three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namely, empiricism, hermeneutics, and critique) is made, not only with the purpose of highlighting the nature as well as the limits of their epistemological and ethical claims, but also as a basis for illuminating both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work on systems inquiry, 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ongoing debate on what constitutes appropriate criteria for choice of specific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