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9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03篇
系统科学   105篇
丛书文集   77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5篇
综合类   6040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稠油热/化学驱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开采稠油的主要方法为蒸汽驱和蒸汽吞吐,但在蒸汽开采过程中,存在蒸汽超覆和气窜问题,从而减小了蒸汽波及体积;同时,受岩石-原油-水体系界面特性的影响,在蒸汽波及区域内有很大一部分稠油不能被剥离下来,即洗油效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了热/化学驱油技术.主要对稠油热/化学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热/化学驱技术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扩大热采波及体积、提高热采洗油效率以及降低原油黏度,主要包括热/碱复合驱、热/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热/聚合物复合驱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详细论述了每种开采技术的机理和特点,认为热/有机碱/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与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是稠油开采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2.
研究了一类(0,p(D))三角插值算子的逼近和饱和问题,确定了饱和类和饱和阶.  相似文献   
153.
基于流线数值模拟研究高含水后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高含水期油田的难点问题。以济阳拗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6~(3+4)层高含水开发实验区块为例,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小网格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及参数模型;通过试验区储量、压力、含水率和单井含水拟合,85%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5%。采用流线数值模拟技术显示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流体推进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模式,得出:(1)流线显示目前地下储层形成大孔道高渗带,流体基本沿高渗带运移,驱油效率明显降低。(2)目标油层组剩余油分布明显受到沉积相、沉积韵律、层内非均质、生产井网等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微构造高点、层内低渗透区及注采不完善区,纵向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力厚油层的顶部。  相似文献   
154.
埋存潜力评价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潜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区分二氧化碳驱油项目评价期内的埋存量(同步埋存量)和油藏废弃后的埋存量(深度埋存量)基础上,提出了"三参量法"同步埋存量计算方法;在辨析气驱换油率概念基础上,依据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压敏效应、溶解膨胀、干层吸气和裂缝疏导等,首次得到二氧化碳换油率理论计算公式;联合油气渗流分流方程、Corey模型和Stone方程等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给出了自由气相形成的生产气油比确定油藏工程方法;根据气驱增产倍数概念,结合水驱递减规律,预测低渗透油藏气驱产量变化情况。总结提出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项目评价期内埋存量"3步评价法",即"油藏筛选→三参量预测→同步埋存量计算",完善了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潜力评价油藏工程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5.
针对热采稠油油藏不同温度带的油水相对渗透率研究较少、油水运动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不同温度(100~280℃)条件下的稠油/热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探究了温度对稠油/热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端点饱和度及其对应的单相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并从微观角度对变化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束缚水条件下的油相渗透率逐渐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其对应的水相渗透率逐渐增大。不同温度的残余油条件下的水相渗透率均较低。各温度条件下稠油/热水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深化了对热采油藏流体渗流特征的认识,指导下一步开发方案调整。  相似文献   
156.
针对油品储运场所静电积累所引发的安全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油品静电监测系统,包括管道中参数测量及数据处理两部分.其中参数测量由自行设计的传感器实现;数据处理则由衰减信号调理、模数转换、显示以及报警打印等几个部分共同实现.该静电监测系统实现了油品静电参数的在线采集、存储以及实时监控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7.
本文对机床主轴系统采用油膜辅助支承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及计算机模拟计算,确定出油膜辅助支承最优阻尼系数。将CA6140型车床主轴系统的中间滚动支承更换为油膜辅助支承后,其共振频率提高11Hz,轴端共振振幅降低48%,极限切削宽度提高40%。油膜辅助支承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可靠、安装方便等优点,可使主轴系统的动态性能及切削抗振性得到显著提高,对其回转精度及其它性能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8.
本文利用交流电流梯度法(PCM法)对埋地输油管道检测的数据建立了埋地管道防腐蚀分析的数据库,编制了检测数据库软件,分析了输油管漏点的特点,提出建立埋地管道防腐蚀检测的数据库将有利于管道的防腐蚀管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9.
综述了国内外油井水泥降失水材料的研究应用情况,包括过去和当前应用的降失水材料以及近年来最新研究开发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颗粒材料、水溶性改性天然高分子和水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无机或有机颗粒材料通常与水溶性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应用。水溶性天然高分子有纤维素、淀粉、木质素、褐煤、单宁、瓜尔胶、干酪素等。水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性能优异、种类繁多,已成为研究热点。最后,概括出了提高油井水泥降失水剂性价比的几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0.
前人对辫状河储层的研究往往笼统地将其作为一种储层类型,对不同类型辫状河储层研究较少。在文献调研和露头观察的基础上,以苏丹FN油田为例,按“层次约束”思路,参考Miall等关于河流相的构型界面分级体系,对分汊与游荡型两种辫状河储层内发育的隔夹层层次结构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分汊型辫状河隔夹层主要包括泛滥平原沉积、泥质充填或半充填河道、落淤层及沟道细粒沉积。而游荡型辫状河隔夹层仅包括泛滥平原沉积和少量泥质半充填河道。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隔夹层在岩石类型、发育程度、厚度及展布特征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对底水油藏水进方式及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各不相同。最后总结了隔夹层在垂向上影响剩余油分布的5种模式及其相对应的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