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3篇 |
免费 | 125篇 |
国内免费 | 17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69篇 |
丛书文集 | 65篇 |
教育与普及 | 17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7篇 |
现状及发展 | 29篇 |
综合类 | 2144篇 |
自然研究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90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72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54篇 |
2008年 | 138篇 |
2007年 | 233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171篇 |
2004年 | 169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卫星数据中继天线的跟踪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户星数据中继天线对中继卫星的跟踪规律研究是一个基本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研究了用户星数据中继天线对中继卫星的跟踪规律.首先对研究中涉及的坐标系进行了定义.基于开普勒轨道运动方程推导了一套数据中继天线跟踪中继卫星的角度及其变化角速度的数学模型.通过这套模型可以推算用户星跟踪数据中继卫星时中继天线转动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仿真算例的结果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3.
一种基于HLA的卫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卫星仿真中仿真工具可扩展性差和空间环境模型复杂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HLA的分布式卫星仿真系统.在架构设计层面,遵循分布式系统设计思想,把系统自底向上划分为数据支撑层、仿真支撑层和仿真应用层,并基于负载均衡的考虑,设计了四个功能集中的仿真应用子系统.在系统实现层面,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想定方案的灵活配置以及星空环境和在轨卫星的实时渲染,搭建了支持多种卫星仿真应用的通用仿真运行平台.在仿真应用层面,实现了在此平台上对卫星编队变轨过程的仿真,并实时采集仿真数据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巡天扫描是天文卫星进行天体观测的基础,但是使用传统方法很难实现全天球覆盖,并且会遇到能源输出瓶颈。因此,针对天文卫星巡天扫描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卫星飞行任务进行智能规划的模型。该模型通过调整飞行任务很好解决了能源输出的问题,与仅依靠被动的分段式扫描方法相比,还大大缩短了巡天扫描的时间。从仿真结果来看,该模型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38.
基于综合优先度的卫星数传调度算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在地面站资源有限、数传任务急剧增多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源以有效实现卫星数传任务的调度问题.首先建立了卫星数传任务模型和调度问题模型,提出了综合优先度的概念及其各个指标,对每个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优先度的卫星数传调度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取得较好的调度结果. 相似文献
39.
针对轴系误差标定是脉冲测量雷达使用维护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其测量精度的主要手段。介绍了脉冲测量雷达轴系误差的卫星标定方法,给出了标校模型和一种基于最速下降法的迭代算法,结合某雷达的精度鉴定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卫星标定方法完全可行,可以避免常规标定方法所涉及的大量人工参与,标校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可信,并分析了卫星标校方法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40.
基于IMM/EA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重构容错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在轨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发生可修复性故障状况下的系统重构容错控制。对于处于稳态的三轴稳定卫星,当姿态发生突变时,启动故障检测与诊断(FDD)子系统,采用交互式多模型(IMM)算法得到故障发生的位置以及故障模型,同时利用故障模型中的动力学系统进行特征结构配置(EA),生成重构控制器对原系统进行补偿控制。将FDD过程与重构控制器的设计过程结合,避免了单独设计FDD子系统然后再进行系统重构带来的计算量和时间延迟。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