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733篇
自然研究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31.
论述了当前被动微波植被辐射模拟算法的进展和研究趋势.植被辐射的模拟方法主要分为3类:第一类是将植被看作各向同性的单层介质,光学厚度、单次反照率等设为常数或用经验关系来计算;另外两类主要差别在于冠层定义的方式不同.其中一种方法将植被冠层看作连续介质,另一种方法用植被冠层的离散特征(如茎和叶子的长度、方位)来定义.  相似文献   
132.
杭州湾地区生态-气候监测预警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3S技术、中尺度模式及动态植被模式建立了生态-气候监测预警系统,其中包括4个子系统:土地覆盖动态监测系统、城市热岛动态监测系统、城市气候监测系统和植被NPP模拟与监测系统.利用土地覆盖监测系统可以精确地获取各种土地覆盖类型,并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利用土地覆盖监测系统结果、Landsat-TM红外影像及常规气象资料构建城市热岛监测系统,分析该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对改变下垫面进行敏感性试验,模拟城市发展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构建城市气候监测系统:利用LPJ模拟杭州湾地区植被NPP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构建植被NPP模拟与监测系统.生态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地覆盖、城市热岛、城市气候、植被NPP变化.对保护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持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崇明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研究崇明植被覆盖度及其景观特征历时17年的动态变化,再现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景观的干扰过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用TM/ETM+遥感影像解译区域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其等级结构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6年间,经济发展迅速的崇明,其植被系统经历了从严重破坏到逐步恢复的过程.1989~2001年间,崇明县乡镇区和农场区植被受到破坏都较为严重;2001~2006年间,这种趋势在乡镇区没有根本改变,但农场区在这一期间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覆盖度的等级结构也获得改善,而这一过程对全县植被系统的恢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4.
以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于1995年放弃管护的水杉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自然恢复5,8和12年跟踪调查研究了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主要物种的种群结构与高生长速率的动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1) 在放弃管护后林下木本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2) 林下木本植物多分布于0~1.5 m层和1.5~3 m层,其中拥有丰富种源的棕榈贡献率最高;(3) 种群基径级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由间歇型转变为单峰型.其中棕榈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而女贞和小叶女贞都处于衰退状态,林下植被恢复处于偏途演替阶段;(4) 适合生长于林下阴湿生境的棕榈、八角金盘和小叶女贞具有较快的高生长速率.研究结果表明生境、种源以及种子扩散方式为人工水杉林在放弃管护后林下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5.
贵阳市花溪麦坪煤矿废弃地植被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贵阳市花溪麦坪某煤矿废弃地的植被调查,结果表明该定居的植物有50种,隶属34科,50属。其中禾本科植物8种,菊科植物4种,豆科植物3种,并还有灌木,乔木不等。由于此废弃地形成之后,仅靠自然作用恢复,而人为作用很小。根据停排矸年限可分为70年,50年,30年,10年四个对照区,定居在这4个区域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4个植物群落。马尾松+青冈+白茅植物群落,刺槐+油茶+黑麦草植物群落,火棘+肾蕨+山牵牛植物群落,蕺菜+白三叶+狗牙根植物群落。计算各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综合优势比并找出了群落的优势植物。  相似文献   
136.
Xie  Min  Li  Shu  Jiang  Fei  Wang  TiJian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9,54(2):304-310
Methane (CH4) is the most important greenhouse gas and reactive trace gas in the atmosphere. Recentl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errestrial plants can emit CH4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which may call for reevaluation of the inventory of CH4 emission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ose emissions over China and their effects on CH4 concentrations in lower troposphere were investigated. Firstly, based on the work of Keppler et al., the aerobic plant CH4 emission model (PLANTCH4) for China was established. And by using the database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erived from NOAA/AVHRR, the distribu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ver China was simulated, and thereb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source in China were estimated. Secondly, with the aid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model system (MM5-CALGRID), the effects of the emissio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erobic plant CH4 emissions over China amount to 11.83 Tg, i.e. nearly 24% of Chinese total CH4 emissions. And the major fraction (about 43%) comes from forests. When those emissions are considered in modeling, computed countrywide mean surface concentration of CH4 is 29.9% higher than without them, with a maximum increase of 69.61 μg·m−3 in the south of Yunnan Province. In conclusion, to study CH4 emissions from terrestrial plants over China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rrectly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 to global CH4 budget, and may call for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CH4 in global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Supported by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06AA06A307),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s. 2006CB403706 and 2006CB403703), and the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and Nanjing University Talent Development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37.
水岸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岸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与河流、湖泊、溪流或水塘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的生态交错区。水岸带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水岸带研究以生态学、水文学和地貌学为基础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我国城市水岸多使用混凝土等人工建筑材料,结果导致水岸植物群落丧失,破坏了水岸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作用,其生态作用越来越小。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退化水岸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较为复杂,我国水岸带及其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较为薄弱。为此,笔者总结目前国内外有关水岸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水岸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8.
对太原汾河湿地公园建设前后的植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为后续建设和其他植被恢复工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9.
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对沈阳市三处城市森林(辽大校园、中国科学院沈阳树木园、北陵公园)中鸟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全部林地中共记录到25种鸟类,其中有留鸟12种,夏候鸟6种,冬候鸟3种,繁殖鸟5种,旅鸟3种.对三处样地鸟类居留型、群落相似性、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植被结构、林地面积、人为干扰等栖息地因素对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丰富度、人为干扰、林地的面积等多种因素影响城市鸟类群落结构,城市森林的面积并不是决定城市鸟类群落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0.
针对目前国内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及其植被指数对香梨识别提取方法鲜有研究的现状,探讨研究了Landsat8_OLI数据对不同树龄香梨的识别提取方法和实际应用。以库尔勒市中部的英下乡和沙依东园艺场为试验区域。采用多时相Landsat8_OLI数据。通过分析试验区内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和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作物物候历的不同,选择不同树龄香梨树林遥感识别的最佳时相,利用决策树方法构建了不同树龄香梨树林的识别提取模型,实现了香梨种植面积的有效提取。结果表明:1香梨成林(种植5a以上的香梨树林)遥感提取效果较为满意,精度为93.51%,而香梨幼林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提取精度只有78.79%,有待进一步研究;2 Landsat8_OLI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是遥感识别提取库尔勒香梨的潜力数据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