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5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3821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Based on the new finding of Wenchang L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the finding proces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pool-forming pattern were studied. The oil-rock correlation, neritic reservoir type, hydrocarbon conduct system and domina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irection,and new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ed by shallow lacustrine mudstone and shale of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 could migrate from sag to Qionghai uplift distantly; neritic shoal-bar reservoir have developed in the 1st member of Zhujiang formation, dip-sag faults and regional good marine sandstone layers of the 1st and the 2nd member of Zhujiang formation have constituted hydrocarbon conduct system in Qionghai uplift; the late fault system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Dongsha tectonic movement construc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wer hydrocarbon and upper neritic shoal-bar reservoir. Therefore, the pool-forming pattern with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econdary structure-lithology-dominated" was proposed. Finally the enlightenment of explorating new finding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72.
Safety and coping strategy for high dam under complex natural condi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respect to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for high dam construction in China,safety problems are analyzed for high dam construction under complex natural conditions such as high elevation,cold area,high seismic intensity,large-scale landslide and high dam and huge reservoirs with dam types such as concrete surface rock-fill,asphalt concrete core,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RCC) arch dam and so on.From several aspects,including risk response measures for high dam,strengthening safety awareness for high da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improving high dam construction technique,intelligent dam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T,developing dam rehabilitation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ies,useful dam safety and coping strategy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873.
基于塔里木盆地群苦恰克构造带内泥盆系东河塘组的上、下两段砂岩储层物性表现出强烈的层间差异性特征(下段砂岩储集物性明显优于上段砂岩的储集物的物性),而这种差异性并非由前期沉积水动力因素所导致,而是由后期储层内成岩改造的差异所引发,对样品进行详细的显微观测和矿物成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发育于埋藏成岩期石英胶结效应的层间差异造就了上述储集物性的层间差异性;下段砂岩内由于伊利石矿物以包膜的形式包裹于石英颗粒表面,抑制了石英胶结,使得原生孔隙较好地保存;而上段砂岩内强烈的石英胶结使得原生孔隙消失;其岩石物理性质呈现出刚性特征,作为东河塘组上下两段砂岩成岩改造差异的连带效应,在同等外部构造应变环境下,上段砂岩内的裂隙产出现象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874.
从气体在低渗透储层微米量级孔喉中的微尺度流动规律研究入手,探讨低渗透储层中气体的非线性渗流机理.实验研究了气体(N2)在内径为2.05~10.10μm微管中的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气体在微管中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微尺度效应,表现为实测流量大于经典流体力学理论预测流量;管径越小,流动压力越小,微尺度流动效应越强,实测流量与预测流量的偏离越显著.根据微管实验数据,结合毛管束模型,研究了气体微尺度流动效应对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孔喉中气体的微尺度流动效应后,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气体的渗流具有非线性特征,表现为视渗透率随流动压力的减小而增加;多孔介质平均孔喉直径越小,视渗透率随压力的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875.
苏里格气田含气储层地震AVO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里格气田为上古生界碎屑岩系中的致密性砂岩气藏,有效的含气储层具有储层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围绕研究区的地质问题以及储层沉积特点,通过AVO模型正演分析,反映出地震道集上的储层AVO特征,并利用叠前地震反演技术提取的各种地震参数,描述地层的岩性和含流体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砂岩储层属于异常特征明显的第三类AVO异常类型,储层属于中低等产能储层;叠前反演得到储层界面的波阻抗差异非常小,纵横波速度和泊松比均为低值;有效地识别出含气储层的分布范围;通过叠前储层描述技术所优选的井位,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  相似文献   
876.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分析法,对基准面变化与曲流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特征,特别是基准面变化与夹层的发育程度、夹层产状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mⅢ和NmⅡ油组发育3个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不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和19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旋回类型可以划分出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两种非对称型,以及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和上升与下降半旋回近于相等的近完全对称型;基准面低时,河道砂体宽而缓、且侧向切割严重,边滩较发育,侧积层倾角小、钻遇频率低;基准面高时,河道窄而深,河道砂体镶嵌在泥岩中呈孤立条带状产出,边滩发育程度低而堤岸亚相较发育,侧积层倾角大、钻遇频率高。  相似文献   
877.
考虑约束条件的油藏生产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藏生产优化是把对油藏生产体系的控制描述成一个最优化问题,通过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到油藏生产的最优控制。首先利用数值方法得到目标函数的近似梯度,然后利用投影梯度方法将近似梯度投影到可行方向上,在可行方向上进行线性搜索,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解。通过计算案例,对两种近似梯度方法的优化效果与利用有限差分法得到的梯度的优化效果进行对比。优化得到的调控方案可以满足约束要求,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大幅度增加油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78.
对CO2地质埋存监测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对地震、重力测试、井流体取样、示踪剂及CO2泄露等主要监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监测系统及相应的监测技术可对储层、盖层和周围环境进行描述,概括总结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示踪剂、井流体取样和测井技术是监测储层内流体运移和CO2状态以及油藏和井完整性的有效手段;土壤气体分析和大气监测能够有效地监测CO2泄漏和地表环境,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要结合监测目的和储层条件,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及应用经验合理筛选监测技术,可以经济有效安全地对注入CO2的状态和泄漏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879.
沁水煤盆地煤层分布广泛,厚度稳定,煤变质程度高。通过对柿庄南区块的山西组3#、太原组15#煤层的区域构造地质、沉积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煤层气储层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该区寺头断层水力封闭,3#煤层顶板以厚泥岩为主,15#煤层顶板为分布稳定的石灰岩层,储层封盖性好,煤层裂隙发育渗透性好,气含量高,储层埋藏深度适中,是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880.
SJ油田为一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低。受CO2气源不足以及油井管柱抗腐蚀能力差的限制,持续的CO2-EOR不适合SJ油田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一个改进的对策是用N2推动的CO2前置段塞驱代替持续的CO2驱油。本文根据SJ油田先导试验区的流体特征,对比了连续注入CO2驱油和N2推动的CO2前置段塞混相驱油的效果和机理。在注CO2、N2细管驱替效率及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注CO2、N2与地层原油多级接触混相驱机理相态模拟,长细管前置CO2混相驱替+后续N2段塞顶替驱替机理一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前置CO2段塞+后续N2顶替驱油时原油与注入气的互溶情况、气驱界面张力变化规律、气驱过程中C2—C6的中间烃组分在油气两相中的分布、气驱过程中油气两相的黏度以及密度变化。结果表明SJ油田实施前置CO2段塞+后续N2顶替驱油时,后续的N2与前置的CO2段塞不会出现严重的扩散弥散,注气前缘仍能保持CO2的富集并实现稳定的混相驱油即在注气总量相同的情况下,N2推动的CO2前置段塞驱可以获得与持续的CO2驱相同的驱油效果;同时减少了CO2的注入量,从而可减缓CO2长期注入对油井管柱产生的腐蚀。所得认识对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