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5篇
系统科学   48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666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中国最近10年来信息流变化趋势的探讨,总结出信息流的具体代表指标和计算方法.首先对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指标进行了筛选,并进一步提炼得到描述生态系统中信息流的4大要素,印通讯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和生产应用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最近10年来4要素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1)由4部分指标描述复合生态系统信息流的构成,指标的累积解释率达81.75%;2)通讯因素是构成信息流的基础,该要素可由上网人数一项具体代表;3)10年来,通讯发展趋势呈现线性增长,教育发展趋势呈现S型增长,科技发展趋势呈现指数形式,生产应用要素和其他3项要素变化不合拍,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属性研究提供了复合生态系统信息流的具体计算公式,对信息流的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2.
POPs在湖泊水生动物中的积累及其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期开展的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动物中的分布、积累及其危害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评述。研究表明,POPs广泛存在于湖泊动植物系,不断地由被捕食者向捕食者转移,并随着年龄、体长的增长和食物链的延伸在水生动物的高脂肪部位逐渐积累。时至今日,POP污染在湖泊的存在仍然对不生动物的生长发育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转移给人类并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仍有一定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3.
巢湖和六安是安徽省会经济圈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在保证省会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合肥市水资源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之一。通过分析安徽省会经济圈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以及六安市和巢湖市发展权损失,来探讨生态补偿的标准的范围。结果显示:2007年省会经济圈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6.84亿元,六安市、巢湖市两区域发展损失是144.85亿元.这分别是省会经济圈水源地区域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标准的上下限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的4种生态补偿方式。即资金补偿、政策补偿、产业补偿和智力补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4.
基于国内外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研究的基础,总结并探讨了水库水域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常用测量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了各种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及优化措施,对我国形成系统的水库水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导则提供重要参考,为我国绿色水电和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5.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不仅仅在于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且在于强调各创新主体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技术创新领域,在对比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特征与小世界网络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集聚系数和特征路径长度等小世界网络特征,并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6.
丽娃河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工程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丽娃河为例,针对其富营养化现状及河道特征,在传统环境工程治理基础上,构建立体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实施近自然恢复工程,通过比较丽娃河在工程前后的水质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来验证近自然恢复工程的效果.研究表明,近自然恢复工程实施一年后,总氮和总磷分别降至0.41mg/L和0.03mg/L;叶绿素a降至7.86μg/L,水质从原来的Ⅴ类降至Ⅱ类标准(GB3838-2002),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除此之外,近自然恢复工程通过直接引入滤食藻类的底栖动物和鲢鱼鳙鱼,在调控藻类生物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实践证明,近自然恢复工程在丽娃河案例中是行之有效的,且耗资少,可以在城市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7.
基于SPA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原动力,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森林生态系统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对森林生态系统能否降低大气CO2浓度及抑制全球变暖趋势的评估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SPA模型的特点,以遥感信息数据作为主要的数据源,将该模型从斑块尺度模型到区域尺度模型进行扩展,并以数据并行技术作为解决模型扩展后计算时间过长的手段,建立新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过程模型RSPA,利用该模型对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2007年森林生态系统NPP进行模拟与验证。结果表明,2007年尤溪县森林生态系统NPP值季节变化空间分布明显,其6-9月是森林植被生长旺盛的季节,NPP出现增长峰值,而其他月份则NPP值相对较小。在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方面是阔叶林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108.
大气氮沉降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人为活动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氮沉降日益增加。当大气氮沉降量超过森林生态系统的需求时,氮沉降会淋洗出植物体内的养分,导致叶片过早脱落,还会降低植物的抗性;氮沉降能引起土壤酸化,同时造成土壤盐基离子淋失。  相似文献   
109.
苏宏新  马克平 《自然杂志》2010,32(6):344-347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增高和氮沉降加剧等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并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全球变化实验结合环境梯度研究方法,我们已经就我国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作了初步研究。基于已开展的实验研究和数据积累,以协同研究为主要手段,结合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今后将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①开展长期的多因子实验;②构建动态物种分布模拟体系;③构建数据模型融合系统;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性的集成分析。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栎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是科学认识森林,实现人与森林和谐发展的基础。虽然国内外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但至今还未有多数人认可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为此在2008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标准的框架下,采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公共数据对中国栎林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进行了详细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九五”期间中国栎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为1475 8万亿元,年均单位面积价值为7987 2万元·hm-2;“十五”期间生态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1397 1万亿元,年均单位面积价值为7668 9万元·hm-2,年均涵养水源70681亿m3,固土582亿t,固碳094亿t,生产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负离子185×1013亿个,吸收二氧化硫1586亿kg,滞尘3 8391717亿kg。在中国栎林分布的27个省份中,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受益最大的省份是黑龙江省,收益最小的省份是青海省。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最大的省份是云南省,最小的是陕西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