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3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八月之光》在双线对照的叙事策略下,提出了爱与恨的母题,揭示了只有人伦之爱才能让人获得宁静和幸福。  相似文献   
102.
科学家的人文情怀指的是主体从自身出发或由己出发的内在抱负,是寓理(伦理)于情、发情于理、情与意相投的状况。本文从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之基本内涵、多维度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和重大价值入手,探讨并揭示了物理学大师在求真、臻美和趋善中所体现出的高尚情怀,其本质是科学家所能够达到的精神的大自由。  相似文献   
103.
新股市场化发行是国内发行方式不断完善的一个新的阶段。市场化发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发行模式的缺陷。介绍了国内新股发行方式的演变过程,针对新股市场化发行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4.
本文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科学内涵,认为地理学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人地关系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等方面,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5.
自从科学家们发现氟氯碳化合物(以下简称CFC)对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危害以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已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性的行动。本文首先综合介绍了近年来在CFC限用、替代剂研究方面的历史回顾和蒙特利尔协定及其实施动向;其次介绍了CFC替代剂寻找的途径,替代计划及主要替代剂的热物理性质,最后简述了CFC限用对当前制冷空调设备业的影响以及某些国际动向。  相似文献   
106.
“孝”是我们民族最富特质的文化,是构筑中国古典文学大厦的文化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母题,它在文学中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其中宗教力量的介入彰显出历史民众对孝德的呵护与和谐社会人伦精神的设想,但某些古典文本折射出的情孝矛盾则暴露出封建礼教对“孝”的畸形规范,反映出历史境遇中广大民众矛盾而真实的孝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7.
巴黎和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巴黎和会的研究呈现出一个明显倾向,更多地注重对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的研究,充分肯定代表团的积极作用,而对北洋政府的评价褒贬不一,基本上以贬为主。文章通过对相关档案和史实的分析,认为,除了积贫积弱的国情、军事力量薄弱和国际地位较低等现实问题外,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北洋政府还存在三大“软肋”,这些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制约了北洋政府外交。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和西方的犹太-基督教等主要教派的技术观进行梳理,便可发现宗教和技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关系,既有血与火一般的对立和冲突,也有共生和共融,更有互不相干之时。技术和宗教各有其存在的空间,技术主要是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宗教主要是同世界的价值观念打交道。技术虽能解决人类物质文明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精神文明和精神归宿问题,而且技术本身还有关乎造福人类抑或贻害人类的发展方向问题。为确保技术沿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需要诸多社会力量和文化因素的协同作用,而宗教无疑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力量和因素。  相似文献   
109.
西方哲学中一直都包含着人对人的认识这一内容。从人生哲学、宗教人学、到理性主义人学及现代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西方哲学对人的认识逐渐深刻。而这种认识最后必然得出结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存,人在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实践中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110.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诠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