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2篇
系统科学   78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46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974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2 毫秒
21.
本文针对某化工厂硫酸稀释泵房的事故现状、重点分析了事故的原因,硫酸对混凝土地面、毛石基础、砖墙以及湿陷性黄土的腐蚀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及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22.
以聚乙烯醇纤维和维尼纶纤维为增强纤维,研究了水化时间、养护方式和纤维对水泥石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水化时间的延长,水泥石力学性能提高;养护方式影响素水泥石的力学性能,但较小影响纤维增强水泥石的力学性能;少量纤维加入到水泥基体中,能有效提高水泥石的力学性能;较高强度模量的聚乙烯醇纤维的增强增韧效果优于较低强度模量的维尼纶纤维。  相似文献   
23.
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计算离心螺旋筋管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承载力的理论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与实验对比、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4.
四方氧化锆相变增韧、碳化硅晶须补强、碳化钛粒子弥散强化,同时引入一个新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系统中产生了叠加的强韧化效果。热压ZTA-SiCw-TiC复相陶瓷材料与Al2O3-SiCw-TiC相比具有更高的综合机械性能。碳化钛在基体中形成连续的骨架阻碍晶粒的长大,随着碳化钛含量的增加,基体的硬度明显增加。主要强韧化机理有相变增韧、晶须拔出、载荷转移、裂纹偏转等。基体的主要断裂方式为穿晶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粘钢加固的受力分析,及其施工要求及工艺的介绍,得到了卸载情况不同时对粘钢加固梁的正截面承载力极限值的影响,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粘钢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介绍了激励学习和两类学习算法:Q学习和SARSA学习,提出一类基于RBF函数的特征状态离散化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比较.  相似文献   
27.
桥式起重机采用工字形截面作为主梁,使用多年后该结构形式的主梁上翼缘板和腹板连接的主焊缝及母材多处产生裂纹,甚至发生主梁断裂事故。对这种结构的受力特征进行分析,以实测数据对主梁剩余疲劳寿命进行计算。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整改措施并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原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的破坏类型,阐述了加铺沥青混凝土层厚度的确定,探讨了加铺沥青混凝土前对病害水泥混凝土板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29.
龙滩工程右岸坝肩边坡高近300 m,且地质条件复杂.针对边坡中特定岩石块体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在开挖过程中,边坡局部部位,特别是小块体和中块体所在部位,稳定安全系数不足.利用弹粘塑性块体单元法,对龙滩右岸坝肩边坡的开挖和加固进行了分析,所建立的块体单元计算模型对边坡复杂的开挖过程和加固措施进行了有效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各开挖步位移变化趋势和典型结构面屈服区分布合理;支护措施控制边坡变形效果明显,同时,相对于无支护情况下,各特定块体在各计算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均有所提高.研究表明弹粘塑性块体单元法应用于岩石工程具有有效、适用和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30.
Introduction In most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tructures, a large stiffness is needed in order to limit structural deforma- tion for service load conditions. In seismic resistant structures, howeve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demands are imposed and inelas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