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9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240篇
系统科学   245篇
丛书文集   119篇
教育与普及   3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0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综合类   506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450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为及时掌握轨道交通线路全断面尺寸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融合激光扫描测量和高精度惯性基准测量技术的车载式全断面检测系统方案.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车体运动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建立精确的动态测量基准,对振动误差进行补偿,并借助数学仿真讨论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2.
替考拉宁是采用放线菌发酵生产的一种重要抗生素,发酵培养基中有机氮源的选择对替考拉宁的产量有较大影响,比较了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豆饼粉、酵母粉及蛋白胨对替考拉宁发酵单位的影响,结果表明,2%酵母粉的效果最优,其效价比等量豆饼粉提高16%,比等量蛋白胨提高20%.  相似文献   
153.
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研究了直流变压电源、交流变压电源和交流变压变频电源仿真模块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使用受控电压源与自定义非线性的变压及变压变频信号源相结合实现。对直流变压电源信号和交流变压电源信号使用Simulink中已有模块搭建,对交流变压变频电源信号提出了一种将参数存储于矩阵中的S-函数描述方法,并将变压及变压变频信号模型封装为仿真模块,嵌入到Matlab/Simlink平台中,对Simulink的仿真模块库进行了拓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设计的变压及变压变频电源仿真模块库可为分析电力电子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性能提供很大的便利,设计思想同样适用于Pspice和Saber等其他电路仿真软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4.
临南洼陷油气藏分布特征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南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临南洼陷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在研究临南洼陷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储集层、构造特征等多方面入手,总结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分析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剖析各要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南洼陷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为断块油气藏及与断层有关的复合油气藏,油气藏主要分布在馆陶组、沙二段和沙三段.临南洼陷油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临商断裂、夏口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带上,呈环状分布;浊积扇、冲积扇及河流沉积是油气藏分布的主要沉积类型;其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断层等因素控制.油气藏受烃源岩控制围绕生油洼陷展布;有利沉积相带在平面上连续展布,纵向上叠置连片,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断层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控制油气的运移,并与地层产状、构造等相配合形成圈闭,控制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55.
The 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87Sr/86Sr) of samples including soils, bedrock, soil waters, drip water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s in the Qixing Cave (QXC), Guizhou Province, China, were systemically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r isotopic differences among samples. The mean 87Sr/86Sr ratios in drip water for the samples 1#, 4# and 9# were 0.709568, 0.709139 and 0.708761, respectively, which possibly result from different flow paths, residence times, and other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overlying QXC. Meanwhile, levels of 40.8%, 57.6% and 72.4% of Sr in drip waters for 1#, 4# and 9#, respectively, were derived from bedrock dissolution, which was calculated by the mixture model of the two end-members (soil and bedrock). There is, however, no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from bedrock dissolution (δ13C value is 1.8‰) and drip water δ13CDIC values. The mean drip water δ13CDIC value in 1# is the heaviest (–4.5‰) with the lowest contribution rate of bedrock dissolution, whereas the value in 9# is the lightest (–9.3‰) with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rate of bedrock dissolution. The proportion from host rock dissolution in 4# is higher than that in 1# and lower than that in 9#, while its mean drip water δ13CDIC value (–8.6‰) is higher than that of 9# and lower than that for 1#. This suggests that the 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 (PCP) processe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overlying the cav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δ13CDIC valu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drip waters, and not bedrock dissolu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87Sr/86Sr ratios of speleothems in the 1# and 4# mainly reflect the variation i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from the soil system (soil water) and bedrock dissolution overlying the cave. It is, therefore, feasible to use the strontium isotopic signals of speleothems as an indicator for soil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consequently as a monsoon proxy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56.
五峰组层状含放射虫硅质类地层是下扬子地区所发育的区域性优质烃源岩之一,为前陆挠折滞流盆地边缘斜坡上升流沉积产物。受上升流强度和阵发周期频率的控制,形成了多个厚度呈周期性变化、硅质生物组成略有不同的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互层韵律沉积。五峰组沉积时期,水体缺氧程度高,有机质组成以无定形为优势,原始生烃潜力高,低等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是其主要生源。受上升流影响,硅质岩和硅质页岩沉积时期有机质的保护机制存在差异,有机质富集程度主要与粘土矿物对有机质较强的吸附和保护能力以及氧化硅矿物转化过程中有机质的损失相关。  相似文献   
157.
随着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等得到治理、污染程度减轻的同时,来自农业活动及土地利用的非点源污染成为壶流河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研究壶流河水环境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8.
泥质烃源岩密度分组及有机质赋存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深湖相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密度ZnBr2重液浮选,将样品分离成多个密度组分,对各组分检测透射光、荧光、X光衍射等,揭示不同组分有机质赋存类型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组分(密度ρ<1.6g.cm-3)以颗粒有机质为主,有机质与矿物无明显紧密结合关系;②,③组分(1.6g.cm-3<ρ<2.2g.cm-3,ρ>2.2g.cm-3)多见无定形有机质分散于细粒矿物相中,呈橙黄-亮黄色荧光,反映有机质与矿物颗粒紧密共生的赋存特征.进一步对不同密度组分有机质分配的研究表明,①组分结合了烃源岩总有机质质量不到1%;②,③组分结合了烃源岩中90%以上质量的有机质.这反映了有机质和矿物颗粒共生的赋存形式在有机质保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9.
稻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流入水体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本文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时间(常规施肥时间和在此基础上提前一个半月施肥)以及在不同耕作模式(垄作、平作)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的消纳效果.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无机态氮、全磷的含量.与灌水第1d相比,灌水14d后,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H4+-N浓度平均下降84.3%,灌水21d后,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O3--N浓度平均下降64.6%,TP浓度下降58.0%;提前施肥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具有更好的吸附、消纳效果,灌水后的第1d,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H4+-N浓度均出现最高值,其中,常规时间施肥和提前施肥NH4+-N质量体积浓度分别为2.52和1.28mg/L,灌水后的第3d,常规时间施肥稻田田面水中NO3--N质量体积浓度上升至最大值5.92mg/L,而此时提前施肥稻田约为3.65mg/L;不同耕作模式对无机态氮消纳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0.
江苏如东近海绿潮藻分子检测与类群演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7 年以来, 中国青岛、连云港、如东等黄海沿海连续4 年爆发绿潮现象, 尤其2008 年青岛爆发了世界最大规模绿潮,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 2009 年, 我们对江苏省如东海域绿潮藻进行了调查和监测, 选取紫菜养殖架和防波堤坝上的11 个固着样品以及海区15 个漂浮样品, 对其ITS及5.8S rDNA 和叶绿体rbcL 基因序列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和类群演替分析. 结果显示, 如东沿岸堤坝和紫菜养殖筏架具有大量固着生长的浒苔类绿潮藻, 其海区漂浮绿潮藻团出现时间也最早,并逐渐北移; ITS 序列分析将如东样品聚为5 个类群, 即Ulva compressa 类群(6 个样品)、Ulva linza-procera-prolifera (LPP)复合体类群(12 个样品)、Ulva flexuosa 类群(3 个样品)、Blidingia sp.类群(3 个样品)以及Urospora spp.类群(2 个样品), 而rbcL 序列较为保守, 26 个样品只聚为4 个类群.DNA 序列分析表明, 如东海区漂浮与固着绿潮藻类群构成相同, 亲缘关系较近, 漂浮绿潮藻优势类群先后出现次序为: U. compressa, U. flexuosa 及LPP, 最终漂浮种与2008 年黄海绿潮优势种的ITS 序列完全相同. 本研究为今后黄海绿潮溯源及其预测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