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272篇
自然研究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庞庄矿7431综放工作面实际情况,沿采空区倾向布置4个测点,对采空区气体成分进行测定,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的方法,按O2、CO浓度确定采空区"三带"的宽度、具体范围及遗煤处于氧化带的时间,最后根据"三带"范围确定了现场防灭火技术的实施工艺,有效防治了采空区遗煤自燃,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42.
43.
甘肃白银厂小铁山韧性剪切带体积亏损与成分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银厂矿田分布有多条韧性剪切带,在空间上与矿体关系密切.对小铁山韧性剪切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韧性剪切变质变形过程中,岩石中的元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主要表现为活动性较小的高场强元素有规律的富集,活动元素有带入(富集)或带出(亏损)的变化规律.本文认为:稳定元素的富集与剪切带的体积亏损(初糜岩27%,糜棱岩35%)有关,活动元素的变异主要与流体作用有关.剪切带中大量的SiO2流失和高的流体/岩石比(初糜岩95~474;糜棱岩129~646)表明,剪切带中的渗透流体对成矿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4.
主运移通道控烃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对提高勘探成效、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陆相盆地低-中勘探程度区有效的油气勘探理论.但在中-高勘探程度区却有许多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而含油气系统理论虽然是现阶段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但还不能有效地指导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针对陆相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油气勘探的特点,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油气勘探理论--"主运移通道控烃论",即油气藏的空间分布位置和规模大小受连接有效烃源岩与圈闭的主运移通道类型、位置和输送能力等因素的控制.该文对"主运移通道控烃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创立了油气主运移通道平面分布模式图,并建立了该理论的7种油气成藏模式.根据"主运移通道控烃论",只要查明油气主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就可以找到位于主运移通道内或附近的油气藏,并优选目标--油气藏进行钻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迅速提高油气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45.
 滨里海盆地的油气藏与下二叠统空谷阶区域性的盐岩密切相关。该盆地东南部的 Sagizski区块(简称S区块)油气富集,目前的主要勘探目标为盐上层系(包括盐上地层和盐间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块Ashikol S.、Kaganai、Sarly S.、Taskuduk、Sarykumak E.、Kardasyn、Kopa和Oryskazgan 8个典型油气藏或含油气构造的精细解剖,总结并对比了其生油岩、储层、盖层、圈闭、流体、输导体系、保存条件等特征,并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S区块盐上层系的油气藏共有三次成藏期,时间分别在三叠纪末期至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末期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指出了S区块油气藏的主控因素:盐窗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储层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断裂对油气藏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并建立了该区块8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46.
以北京市部分区域的QuickBird影像为实验数据, 运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手段, 研究城市建设区的自动识别和提取方法。在分析城市建设区特征的基础上, 采用在低分辨率影像上粗提取, 在高分辨率影像上精提取相结合的技术, 提高提取精度。经过与目视判读结果的对比, 城市建设区的识别率达到89.7%, 误判率为27.6%。  相似文献   
47.
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直是王尔德批评的焦点之一。百家争鸣之中,以心理分析为依据的评论主要借用西蒙.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方面的理论,把书中的三大主人公与弗氏的三个心理区域相对应。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画像和黄皮书的心理启示,对个中角色作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对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作了更为详尽的分析,旨在把该小说关于三个心理区域的研究再向前稍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分析了三水盆地SB-01孔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特征,结合全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数据探讨了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该孔中的具体层位.介形类化石分为两个组合,即Eucypris sanshuiensis组合(89.0—73.38m)和Sinocypris nitela-Cyprois buxinensis—Li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73.38—0m).前者属种单调,丰度低,后者前期和中期属种单调,丰度低,而后期属种相对较为丰富,丰度快速上升;轮藻化石也可分为两个组合,即Peckicharasubspherica.Rhabdocharafiangduensis组合(89.0—73.38m)和cyrogona qianjiangica-Obtusochara brevicylindrica组合(73.38—53.75m).前者属种丰富,丰度高,化石个体较大,后者属种单调,丰度很低,化石个体较小.在孔深73.38m处,微体古生物群发生重大更替,且全岩碳酸盐碳同位素(下降幅度大于3.0%。)、氧同位素值均在此处发生突变,这与古新世一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时期的地质记录相一致,因而认为三水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孔深73.38m处.  相似文献   
49.
针对运河煤矿煤层的自然发火倾向,采用真空泵抽气法和埋设热电阻测定法对采空区气体成分进行测定,掌握了氧气浓度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借助测定的氧浓度反推出了采空区漏风强度变化规律.根据获得的氧气浓度、漏风强度变化曲线,利用"三带"划分的极限值法对运河煤矿采空区进行了"三带"划分,并根据工作面实际推进速度确定出自然发火区域为采空区进风侧大于78m的范围.  相似文献   
50.
This note presents a new result of terrestrial mollusk study from the Luochuan loess section since the last 250 ka. A total of 213 samples, taken at intervals of 10 cm in the S0-L3 portion, were analyzed for fossil mollusks. Generally, 150–600 individuals were counted in each sample.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ollusk fossil assemblages in the loess section, 11 mollusk fossil zones have been recognized, representing different climatic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Three main ecological group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requirements of each taxon. The cold-aridiphilous group shows maxima at about 240–220, 190–182, 150–140 and 74–66 ka BP. The thermo-humidiphilous set has high abundances for at least 6 times in the section at about 246–240, 220–216, 170–158, 92–86, 60–44 and 10 kaBP. Our results show that variations in mollusk ecological groups are rel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Earth orbital parameters at the 41 and 20 ka frequencies. Maxima in thermo-humidiphilous taxa are in phase with accretion intervals of obliquity (41 ka period), reflecting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ith 41 ka period in controlling variations in terrestrial mollusk ecological groups. In addition, maxima in thermohumidiphilous taxa appearing at about 246–240, 220–216, 60 and 10 kaBP, are consistent with procession (20 ka period) maxima, indicating that the procession period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justing the ecological pattern of mollusk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