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97篇 |
免费 | 174篇 |
国内免费 | 38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08篇 |
丛书文集 | 137篇 |
教育与普及 | 28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5篇 |
现状及发展 | 67篇 |
综合类 | 5995篇 |
自然研究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96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231篇 |
2013年 | 186篇 |
2012年 | 277篇 |
2011年 | 270篇 |
2010年 | 232篇 |
2009年 | 261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354篇 |
2006年 | 340篇 |
2005年 | 300篇 |
2004年 | 241篇 |
2003年 | 257篇 |
2002年 | 231篇 |
2001年 | 248篇 |
2000年 | 207篇 |
1999年 | 205篇 |
1998年 | 185篇 |
1997年 | 204篇 |
1996年 | 154篇 |
1995年 | 134篇 |
1994年 | 151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09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112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微型燃机一次表面回热器全程通道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层流假设,对微型燃机一次表面回热器 (PSR)波纹状全程通道的换热特性和压力损失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并将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一次表面回热器的换热特性和压力损失值与雷诺数及波纹的结构尺寸有关.换热特性随着雷诺数的增加、通道宽高比的减小而逐渐增强,阻力损失则随着雷诺数、通道宽高比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当回热器部分流量工作时,回热度升高. 相似文献
42.
43.
为了预测液黏离合器的温度场分布及热负荷特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求得摩擦副散热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建立了摩擦副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获得了摩擦副的温度场分布,综合考虑换热表面形状、摩擦片转速、油液流速和入口压力、流体物理性质等因素,揭示了各因素与对流换热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摩擦副温度从内径到外径逐渐升高,菱形区域中心温度比四周高。摩擦片转速越大对流换热系数越大;油液黏度越小,入口压力越大,对流换热系数越大。可见,油液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摩擦片转速、油液的入口压力和黏度会改变流速及流体的运动状态,从而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44.
为分析单个水滴在低温、低湿空气中的运动和蒸发特性,建立了描述整个传热传质及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悬挂水滴的蒸发冷却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水滴温度、直径、速度和运动轨迹的变化规律,以及水滴初始参数和空气速度对制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滴在某一喷射角度下,直径越小,同样的下落高度水滴水平飞行的距离越短,而相应的速度衰减则越快,同时水滴蒸发过冷所需的时间越短.另外,水滴初始温度越低和逆流空气速度越高,在很短的下落高度内,水滴就实现了过冷,而水滴直径的变化量随着初始水温和空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对雾化水滴进行预冷却不仅可提高系统制冰效率,还能减少水滴的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45.
基因工程的完善与发展为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来开发与生物转基因植物药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目前已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反应器生产出了多种转基因植物药物,其中包括多种药品和疫苗,已有的转基因植物药物的临床实验及国内外的应用表明转基因植物药物安全是可靠的,随着表达效率和遗传稳定性的不断提高,转基因植物药物的开发研究将会在21世纪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6.
47.
油藏注热流体(热水、蒸汽、热油)开采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由于注热流体开采热传递过程复杂,理论和试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参考辽河油田常用射孔枪实物模型建立物理模型,经过合理简化建立数学模型,借助F luent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原油的流动性和驱动性较差,黏度越大,流动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48.
结合板式降膜技术与膜反转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膜反转板式降膜再生器.通过建立和求解其再生过程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得到液膜内的浓度、温度分布特征.揭示了再生过程蒸汽发生的特点,比较了不同倾斜角度、反转次数和分段位置的降膜板布置下再生过程的再生效果,确立了设计条件下一次反转的最佳膜反转板式降膜再生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膜反转板式降膜再生器比竖板降膜再生器更加高效紧凑.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