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7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89篇
系统科学   75篇
丛书文集   72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5篇
综合类   5889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深入研究南八仙地区主控断裂、各级微断裂的形成机理、组合关系以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可以有效预测含油气砂体分布。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结合几何学、动力学对南八仙地区的断裂及微构造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成藏演化史及储层岩性、物性特征确定了复杂断裂系统的油气富集模式。研究认为,仙北断裂是受马仙断裂影响下的反S型右旋三级走滑断裂,控制南八仙中浅层构造带的形成,伴生各级张性微断裂由西向东发散,发育斜列带、羽状带、马尾带3种微断裂构造样式。南八仙油气田属于同源油气,两期成藏,其中,中浅层油气藏是构造岩性次生断块油气藏类型。建立了断层控油、微构造控油、沉积相控油3种油气富集模式,确定了仙北断裂羽状带中单层厚度小的滩坝砂体内微构造是油气富集区域,据此在油气富集区部署5口开发井,试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2.
老井措施增油成为油田稳产、降低油田区块开发成本的必然选择。针对多项式回归预测的局限性、灰色理论不能反映影响因素特征、神经网络需求数据多且数据敏感性差等特征,通过建立最优控制模型,实现GM(1,1)灰色理论与神经网络的高精度组合预测。以某油田区块2011-2018年的措施增油为例,对影响措施增油量的因素进行识别,建立了最优控制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老井措施年增油量进行预测,相比多项式回归预测、GM(1,1)预测及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新模型模拟效果更好,预测精度更高。新方法对2018年措施年增油量的预测精度达97.34%。基于最优控制的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作为一种人工智能组合最优化模型预测措施年增油量,为准确预测措施增油效果,指导油田开发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3.
汇率在石油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的关系在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采用CARRX模型对原油价格和汇率之间的波动溢出进行相关研究,并假设模型残差项分别服从标准指数分布、标准Weibull分布和标准化的广义Gamma分布。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原油价格与汇率之间存在波动溢出关系;其次,汇率对原油价格的波动溢出作用要强于原油价格对汇率的波动溢出。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同层油藏的开发特征,采用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法研究孔店油田的含水上升规律,以期改善开发效果。同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单砂体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布规律及相应挖潜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准确预测剩余油富集区,完善注采井网,高粘度稠油区部署热采井,采油井采取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卡层堵水等措施可以有效动用油水同层油藏剩余油。  相似文献   
995.
 以径向钻孔技术应用于薄层稠油油藏热采开发为目标,采用基于等效渗流连续介质原理及局部网格加密技术的数值模拟方法,在较高的拟合精度基础上,研究了径向孔长度、径向孔平面夹角、径向孔数量等因素对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采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孔能够增加蒸汽波及范围和泄压面积,有效提升采油产量;径向孔长度增加时采油产量逐渐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径向孔长度的最优范围为100~120 m;储层同一平面分布的径向孔,孔间夹角较大时相互干扰作用较弱,增产效果较好;同一平面分布的径向孔数量增加时,径向孔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相互干扰作用逐渐增强,产量增幅逐渐变小,当以平均夹角分布4条径向孔时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 对掺加6种食用植物油的薄荷油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定分析.通过检测薄荷油中是否含有植物油的特征成分, 如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 可以判断薄荷油样品中是否掺杂植物油. 对6种植物油(豆油、调和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经甲酯化后的特征成分和共有组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薄荷油经过甲酯化后, 利用植物油的特征峰, 能鉴别出薄荷油中是否掺有植物油, 最低可检出的掺加量为0.001%, 并且根据4种特征脂肪酸峰面积总和与L-薄荷醇峰面积比值, 可以初步推断植物油的掺加水平. 该检验方法灵敏、可靠, 可以为薄荷油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97.
超支化缔合聚合物的制备及驱油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田用聚合物的分子主链是线性结构,其耐温抗盐及抗剪切性能不理想,开展了新型聚合物的制备及
性能研究。制备了超支化水溶性缔合聚合物(HPAPAM),结构经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证实。
HPAPAM 在极稀释浓度区,分子内缔合明显,表观黏度低,随着浓度的增加,分子内缔合逐步转为分子间缔合,增黏性
能提高。与一般缔合聚合物相比,HPAPAM 在吴茵搅拌器(5 档,67 s−1)剪切1 min 后的黏度最终恢复率达95%;受大
分子的超支化效应的影响,HPAPAM 在整个剪切速率范围内表现出幂律流体性质。超支化的分子结构增强分子间的
缔合能力,在总矿化度62 000 mg/L,75,80 ?C条件下老化60 d 的黏度保留率分别为89% 和60%。岩芯驱替实验表明
水驱至含水率98% 后,与原油黏度相当的0.5 PV 聚合物段塞及后续水驱提高17.5% 的原油采收率。研究为油田用新
型聚合物提供了新的认识和选择。  相似文献   
998.
元坝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坝长兴组海相气田为中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沉积特征对其储层
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前期主要以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及静态研究为主,针对沉积对储层控制作用有待深
入研究的客观实际,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展布、迁移、模式及演化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元坝长兴组沉积特征采用地
质、测井、地震联合研究,发现元坝长兴组主要发育6 类沉积相、11 种沉积亚相及10 种沉积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
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分别控制了生物礁和浅滩两套主要储层的生长发育,两套储层分别分布于III 级层序高位体系
域礁、滩相带中,同时储层具有早滩晚礁、前礁后滩及向北东向迁移的发育特征,而在其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的控制
下,长兴组储层生长发育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3 种生物礁储层和两类浅滩储层,总体上,生物礁储层较浅滩储层更优
质,礁带区相对于浅滩区油气更易高产富集。  相似文献   
999.
 中国致密油储量丰富, 但目前国内的致密油开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美国的致密油开发技术在全球致密油开发技术中最为成熟, 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美国致密油开发过程分析看, 可以发现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是推动致密油成功开发的关键, 而与之相配套的技术工艺与工具, 包括水平井布井方式、旋转导向工具、行走式钻机、分级/分段改造工艺及工具等, 是致密油开发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美国致密油钻井及水力压裂的相关关键技术的认识, 对其开发过程中钻井工艺、配套工具及钻井设备和压裂工艺、分段改造工具及压裂施工参数进行了总结。对比目前中美致密油开发技术, 认为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及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 是推动国内致密油高效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0.
F油层是大庆外围油田现阶段主力产油层之一,研究它的矿物含量对速敏的影响对高效开发该油层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使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和偏光显微镜分析得出F油层天然岩心的各种矿物含量。通过速敏实验,得到岩心的速敏指数。在多种矿物影响下,使用SPSS分析软件确定多种矿物含量在控制变量下的相关性,得出F油层速敏的主控矿物,分析得出主控矿物与速敏指数之间的关系,拟合出一个矿物含量与速敏之间的数学模型,为高效开发该储层油气资源提供保证,并为速敏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