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8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物源与盆地底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重矿物、岩屑及碎屑成分的特征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主要受到3大物源控制,并且可进一步划分出6个次级物源;岩性、古生物对比和物源、古地理研究证明,在延长组中期,不存在来自正东方向的\"富县三角洲\";通过长7高阻泥岩、有效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沉积相、地震相研究,认为盆地底形具有\"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特点,这种特点造成了盆地东北部主要属于缓坡型湖泊三角洲体系,而在南部、西南部则属于陡坡型扇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末端的浊积扇沉积.这些认识必将有助于今后盆地的油气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02.
针对滨县凸起南坡沙三段浊积岩物源研究薄弱的问题,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利用岩心样品化验数据及钻井、测井资料,通过稀土元素分析法、砂岩组分分析法、沉积法三个方面进行精细物源分析。稀土元素分析结果结合岩屑特征的认识,认为研究区的母岩主要为变质岩,也存在少量火山岩母岩和沉积岩母岩。通过分析样品平面分布特征,结合砂体厚度以及砂泥比等直线图的认识,认为研究区存在两个主要物源方向,并对每个沉积方向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厘定。研究区物源的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划分浊流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3.
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戴一段物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了高邮凹陷戴南组沉积期构造和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利用重矿物组合分析法、矿物成分分析法、砂岩质量百分含量法、地震反射波组形态分析法和古地貌分析法,对戴南组戴一段的物源进行了分析.认为高邮凹陷中东部戴南组戴一段北部物源来自于柘垛低凸起,存在4个主要物源,南部物源主要来自通扬隆起区以及东南部的吴堡低凸起,存在5个主要物源.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戴南组戴一段的沉积体系分布图.  相似文献   
10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根据重矿物组合、古流向和碎屑颗粒粒度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区的母岩性质、物源方向及演变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长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两种类型的母岩,即深变质的结晶片岩和片麻岩、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在延长组沉积早中期,主要物源来自北部和西南两个方向,而延长组沉积晚期,西南方向物源占优势,北部物源的影响明显减弱,而且物源南北分布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05.
东营凹陷北带古冲沟古近系多物源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反射结构、碎屑组分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提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东部Y920古冲沟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多物源叠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Y920冲沟呈西陡东缓的不对称箕状构造形态。地震相呈东西分带的特点,冲沟西部发育楔形反射、东部发育前积反射、中部发育透镜状反射。冲沟内砂岩充填物的碎屑矿物组成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冲沟西部砂岩的石英含量低、岩屑含量高,岩屑以火成岩岩屑为主;冲沟东部,砂岩的长石和岩屑含量均较高,岩屑以变质岩岩屑为主;中部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岩屑含量较低,含有较多的灰岩岩屑。Y920古冲沟存在3个方向的物源,分别为自北向南、沿冲沟长轴方向的北部物源以及来自冲沟西部和东部的短轴、侧向物源。冲沟西部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东部扇体以扇三角洲为主。  相似文献   
106.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discovery of granite gravel in Hefei Jurassic backland basin, which came from the Dabie Shan or North Huaiyang,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bing into uplift and exhumatio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Lithochemical and isotope chronological analyses on the granite gravel in the Sanjianpu Formation and the Fenghuangtai Formation in Jinzhai County prove that post-orogenic granite was developed in the major provenance of the Hefei Basin; that is, Dabie Shan or North Huaiyang. Discordant lower intersection point age of zircon U-Pb of granite gravel is about 214 Ma, and40Ar/39Ar age of muscovite about 196 Ma, K-Ar age of K-spar about 181 Ma. The former is the diagenetic age of the sample, and the latter two represent the sealed ages of muscovite and K-spar respectively. The age of sedimentary rocks in which a lot of granite gravels appear in the sedimentary section may represent the newest age of the exhumation of the granite body, so we assume that the age is 166 Ma. Therefore, we calculated the uplift rates of the granite body from Late Triassic to early Middle Jurassic; that is about 0.08 km/Ma and 0.4–0.3 km/Ma in the early slowly uplifting stage and later fast uplifting stage respectively,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body at 214 Ma. These result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to the uplifting ages of the Dabie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UHPM) belt and the North Huaiyang 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107.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岩石沉积时的重要地质信息,是研究沉积古环境、源区构造背景及源岩属性的有效手段.采用X衍射荧光光谱(XRF)、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CMS350A型岩心扫描仪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塔然高勒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岩心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黏土矿物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综合研究塔然...  相似文献   
108.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制约因子及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植物种源、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和人文因素;提出了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的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主要途径:(1)研发乡土草种子采集、扩繁、包衣等技术,不同乡土草种种子组配及免耕补播技术,解决种源制约;(2)筛选适用于退化草地恢复的复合微生物菌种并研发菌剂,解决退化草地恢复的微生物制约;(3...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对引种至广西的斑皮柠檬桉(Corymbia citriodora subsp. variegata)种源进行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为斑皮柠檬桉的选择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建立在南宁、玉林和柳州的6年生斑皮柠檬桉种源试验林进行树高测定,分析其树高生长和保存率,以评价种源的生长适应性;通过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和基因型主效应加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GE)双标图分析种源的稳定性,划分适宜推广区域,筛选优良引种种源。【结果】斑皮柠檬桉6年生时所有种源的树高均值达13.0 m,各种源存活率为21.23%~54.81%。树高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显著,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分解,AMMI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有1个互作效应主成分轴达到极显著水平,解释了79.9%的互作效应。根据稳定性的定量指标(Di),10个种源的稳定性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19694、19691、20883、19664、20396、20756、20787、20753、19665和19666号,其中20883、20756和19694号种源为速生稳定型种源。GGE双标图分析结果显示,3个试验点可划分为2个立地环境区,南宁和玉林试验点划分为同一立地环境区,柳州试验点单独划分为一个立地环境区,20883号种源为所有引种至广西种源的最优种源。【结论】斑皮柠檬桉引种至广西后在各试验点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适应性,对种源进行选择可获得较好的改良效果;20883、20756和19694号种源适宜在南宁和玉林试验点立地环境相似的地区推广,20787号种源适宜在柳州试验点立地环境相似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分析已达成熟期的马尾松种源生长与材性变异,揭示不同性状在地理种源上的变异规律,并筛选适合在安徽省六安市及类似立地区域推广的速生且材质优良的纸浆材种源。【方法】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国有林木良种场的38年生(成熟林)马尾松55个种源为试材,测定其胸径、树高、管胞长度及宽度、基本密度和微纤丝角,进行生长与材性联合分析。【结果】胸径、树高、材积、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在种源水平上均差异极显著(P<0.01)。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3.02%~58.61%、5.56%~28.16%;胸径、树高、材积、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基本密度和微纤丝角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665 7、0.558 9、0.616 9、0.996 3、0.965 6、0.739 3和0.823 3。相关性研究表明:生长性状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经度相关不显著;材性与经纬度均相关不显著,但表现出局部的变异规律;生长性状间相关性高于生长与材性间相关性;微纤丝角从髓心至树皮总体随着龄级的增大而减小,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和宽从髓心至树皮总体随着龄级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变化幅度随着龄级的增大而减小。通过综合指数选择出5个综合性状优良种源,其胸径、树高、材积、管胞长度与宽度、基本密度和微纤丝角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3.69%、5.72%、15.12%、7.05%、-1.12%、0.17%和-6.46%。【结论】成熟林马尾松种源间差异显著,并且生长性状存在从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变异规律,材性与经纬度不相关,对其进行纸浆材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具一定潜力,可为纸浆材马尾松良种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