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9篇 |
免费 | 104篇 |
国内免费 | 218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36篇 |
丛书文集 | 43篇 |
教育与普及 | 1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129篇 |
研究方法 | 1篇 |
综合类 | 1924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19篇 |
2011年 | 134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139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157篇 |
2005年 | 142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针对传统设施选址模型片面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忽视供应链系统服务水平的情况,建立了一个基于容量有限制的供应链设施选址可靠性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模型(RCFLP),并针对模拟退火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混合型智能算法—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通过收集中国各个省的人口和各个省会的相互之间的距离数据,构建实例,通过本文建立的模型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进行了求解,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将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计算结果与模拟退火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证明了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可以较快地获得较好的全局最优解。 相似文献
52.
针对指横纹感兴趣区域(ROI)难以准确、快速定位的问题,提出了利用降维比较进行定位的方法。该方法在图像定位阶段,对ROI特征图像在水平和垂直2个方向投影,实现了图像的降维,在保留特征信息的基础上降低了后续处理计算的时间复杂度。将降维后的2个一维向量进行比较,最终实现指横纹ROI的精准定位。相对于传统方法,本方法降低了运算的维数,算法复杂度低,速度快,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
54.
三通道干涉仪雷达测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米波雷达天线同有尺寸较大的问题,研究用3根接收天线实现全空域探测的雷达测向算法.根据天线放置的等边三角形几何关系,通过天线阵子间的相位差就可计算目标的方位和俯仰信息,天线阵子问的相位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数字比相法获得.对于动目标检测(MTD)雷达,根据三通道的动目标检测结果即可求得目标的相位差并进行干涉仪测向,给出了基于此方法的一种典型的雷达测向系统结构及其实现步骤.分析了三通道干涉仪测角误差的影响因素,给出了不同信噪比下测角误差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5.
为获得理想的节点定位结果, 设计一种基于粒子群修正测距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定位算法. 首先对经典无线传感器节点定位算法DV-Hop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找到导致测距误差的因素; 然后用粒子群算法对无线传感器节点之间的测距进行修正, 以减少节点间的测距误差, 并对标准粒子群算法的不足进行相应的改进; 最后通过仿真实验与当前经典无线传感器节点定位算法进行对比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 在相同工作环境下, 该算法提高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定位精度, 且未增加额外硬件开销. 相似文献
56.
在给定的线路平面上,利用数字地形模型,求出沿线地面标高,根据这些标高,用B样条函数法拟合出纵断面,在此纵断面线上作牵引计算,得到合力曲线和列车走行时分,并计算出线路通过能力、工程费和运营费,进行该平面线的各项评估. 相似文献
57.
针对基于位置服务中移动终端用户位置隐私保护存在时空关联和背景知识攻击的问题,提出一种分配查询的k-匿名位置隐私保护方案。基于查询概率和欧氏距离,在相邻网格区域内筛选假位置,合并真实用户位置形成k-匿名;通过兴趣点语义四叉树为假位置分配合理的查询,从时间、位置及查询3个维度提升用户被识别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用户隐私度。安全性分析表明,提出的方案满足匿名性、不可伪造性和抵抗查询服务跟踪等安全特性。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案具有较高的隐私保护度和效率以及较低的通信开销。 相似文献
58.
郑冬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1):44-48
地理学所研究的“实在”并非由单纯的“空间”要素构成,这个“空间”仍潜藏着迄今人们尚不清楚的某些特征,“规律”产生于人们对“现实”和“实在”的认识,后者规定前者,讨论中,本文提出首先应建立一个与世界“真实性”这一哲学问题相关的地理学的“实在”的概念,并且要遵从它。只有这样,地理学才能获得理性的进步和实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59.
Temussi PA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 CMLS》2006,63(16):1876-1888
A few proteins, discovered mainly in tropical fruits, have a distinct sweet taste. These protei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owards a molecu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taste. Owing to the huge difference in size, between most sweeteners
and sweet proteins,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y must interact with a different receptor from that of small molecular weight
sweeteners. Recent modell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ingle sweet taste receptor has multiple active sites and that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of sweet proteins is intrinsic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mall sweeteners. Small molecular weight
sweeteners occupy small receptor cavities inside two subdomains of the receptor, whereas sweet proteins can interact with
the sweet receptor according to a mechanism called the ‘wedge model’ in which they bind to a large external cavity.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se mechanisms and outlines a history of sweet proteins.
Received 11 February 2006;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31 March 2006; accepted 11 May 2006 相似文献
60.
Human skin is permanently exposed to microorganisms, but rarely infected. One reason for this natural resistance might be
the existence of a ‘chemical barrier’ consisting in constitutively and inducibly produce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nd proteins
(AMPs). Many of these AMPs can be induced in vitro by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or bacteria. Apart from being expressed in vivo in inflammatory lesions, some AMPs are also focally expressed in skin in the absence of inflamm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non-inflammatory stimuli of endogenous and/or exogenous origin can also stimulate AMP synthesis without inflammation. Such
mediators might be ideal ‘immune stimulants’ to induce only the innate antimicrobial skin effector molecules without causing
inflammation.
Received 9 August 2005;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21 October 2005; accepted 16 November 2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