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1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247篇
系统科学   67篇
丛书文集   160篇
教育与普及   9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现状及发展   26篇
综合类   5960篇
自然研究   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复合材料因性能独特而备受关注,但其自身结构复杂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其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对比不同摩擦配副对C/SiC复合材料摩擦性能及储油性能的影响,以C/SiC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销盘摩擦学试验方法,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与45#钢以及C/SiC复合材料与ZrO2材料摩擦配副的摩擦学性能,采用三维形貌仪等仪器对C/SiC复合材料摩擦后的表面进行表征分析,研究其摩擦后的表面质量及其储油性能。结果表明,C/SiC复合材料与45#钢磨损剧烈,摩擦后表面储油性能严重下降;其与ZrO2对磨则摩擦系数较低,磨损量较小,摩擦后的表面仍保持了较好的承载性能及储油性能,是一种良好的摩擦配副。研究结果为拓展C/SiC复合材料的应用及揭示其摩擦学特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2.
列车安全性检测是铁路机车车辆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轮对是高速列车行走部的关键部件,传统检测模式只能发现宏观存在的缺陷,而不适用于运行过程中的早期缺陷的发现与状态跟踪。为了实现对早期故障的快速识别与轮对寿命预测,针对传统测试方法在早期检测与动态检测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全新的动态检测系统,以满足列车运行的安全要求,还对磁记忆信号与该材料所受载荷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50~150 kN的载荷区间内,试件的磁记忆信号呈单调变化,变化趋势明显;对试件进行疲劳载荷后发现磁记忆信号的原始值及梯度、峭度等信号特征均有所变化,峭度变化较为明显,能够有效反应材料的疲劳状态。采用金属磁记忆技术进行轮对早期故障检测与动态检测,对于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3.
采用溶剂热法将Keggin型H_3PW_(12)O_(40)作为次级结构单元引入Fe-MOF结构中,合成出具有花状结构的POM@Fe-MOF材料,以其为模板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出衍生物WO_2@FePO_4和WO_3@WC@C。借助SEM、XRD等分析了衍生物的表面形貌及物相结构,并将WO_2@FePO_4和WO_3@WC@C分别作为超级电容器的正、负极材料,利用三电极体系在浓度为6mol/L的KOH电解质溶液中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在0.5A/g的充电电流密度下分别得到了68.6F/g和70F/g的最高比电容。  相似文献   
194.
采用Hummers法和水热法,制备石墨烯和碳量子点溶液作为前驱体,然后通过一步煅烧法制得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借助SEM、UV-Vis、FTIR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恒流充放电循环测试等,重点考察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石墨烯表面负载碳量子点可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并改善其机械性能,由于活性位点的增加,所制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电极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及电化学活性;在检测不同浓度双氧水时,复合电极的灵敏度为纯石墨烯电极的1.4倍左右;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使用时,与纯石墨烯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且容量保持率提高了1.67倍。  相似文献   
195.
以中间相沥青为碳源、CaCO_3为模板,制备中间相沥青基介孔炭(MPMC)。采用XRD、SEM、TEM等手段表征所制介孔炭的结构和形貌,并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测试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MPMC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孔体积,随着CaCO_3质量分数的增加,MPMC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先增加后减小,当CaCO_3的质量分数为70%时,所制MPMC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MPMC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可逆比容量,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196.
 针对传统的振动位移测量方法中,间接测量法误差较大、准确度较低,而直接测量法虽能达到精度,但成本较高、实用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振动位移测量方法。选取电机驱动运动的柔性机械臂作为测量对象,通过CCD相机采集机械臂末端标记点运动图像,再经过阈值分割、质心检测等视觉处理,得到机械臂振动位移信息。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该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与压电材料测量法及仿真法得到的振动位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机器视觉的振动位移测量方法能够在不接触工况下,对柔性机械臂进行准确、实时的振动位移测量,相比于压电材料测量法,避免了公式误差等影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7.
为提高整体式多爆炸成形弹丸(MEFP)毁伤能力,采用LS-DYNA数值仿真软件对不同炸药材料下整体式MEFP成形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对采用B炸药的战斗部进行了地面静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表明随着炸药材料密度、爆速和爆压的增加,中心弹丸速度和长径比都得到大幅提高,中心弹丸侵彻能力增强;周边弹丸外形则由球形逐渐向长杆形发展,弹丸气动性减弱.炸药材料参数与毁伤元成形参数间呈抛物线变化规律,故可根据具体目标选择合适的炸药材料,以提高对目标的毁伤概率.  相似文献   
198.
利用60 t转炉研究了采用不同含铁物料及不同比例石灰石炼钢时的钢铁料消耗、氧气消耗量和煤气产生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当采用铁水作为原料,渣钢和块矿作为冷却剂时,钢铁料消耗最低,仅为1072.07 kg·t-1;当采用铁水和废钢作为原料,配有磁选渣铁时,钢铁料消耗最高,达到1092.91 kg·t-1;随着石灰石加入量的增加,钢铁料消耗增加,氧耗略有降低,吨钢煤气产生量增加.研究结果为炼钢过程优化物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9.
传统物流作业调度主要对单级或两级之间的协调问题进行建模和求解,缺乏对物流作业多级特征的考虑. 针对物流装卸搬运多级作业链的复杂性,以批量作业完成时间为目标,研究单元化“装卸,搬运,装卸” 三级作业链的集成调度优化作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三级协调与集成优化问题的三层嵌套进化算法. 通过算例仿真及其分析可得目标值和求解时间会随着问题规模扩大呈多项式曲线增长以及搬运级是三级装卸搬运效率的瓶颈环节,最后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0.
Foam nests have evolved independently in several amphibian groups as an adaptive response to prevent predation and desiccation in dry environments. Nests are normally laid on ponds, or in underground galleries, humid forest leaf litter or terrestrial bromeliads. They are built when males or females beat a foam precursor associated with the egg masses extruded by the female. The spawning process requires the synchronic actions of the mating pair to obtain a hemispheric nest that protects the offspring. Herein, we describe the spawning behaviour of Engystomops pustulatus based on videos from 13 nesting couples from the lowlands of western Ecuador. Three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as indicators of male effort: duration of mixing events, duration of resting periods, and number of kicks per mixing event. We consider that not only male physical effort but also female behaviour influences nest structure. We suggest that nest building requires prolonged and intense physical activity by the male as well as the female’s steady position during spawning and female’s oviposition site selection. Nest building has two phases. In the first phase, the duration of resting periods, the duration of mixing events, and the number of kicks increase and are highly variable. During the second phase the three variables stabilise until the end. The volume of the nest increased mainly during the second phase. In four nesting events we observed kicking movements by the female.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female kicking has been observed in leptodactylid frogs. The function of this behaviour is unknown but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it may be triggered by insufficient male effort. Traditionally, female mate choice in Engystomops has been explained under models of indirect benefits exclusively. We argue that the prolonged male activity during nesting could influence female fitness directly. This will allow the operation of sexual selection via direct benef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