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0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3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香精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原位聚合法制备玫瑰香精微胶囊时,乳化条件、皮芯比、酸化时间及反应温度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对芯材进行乳化,均质速度为10000r/min,均质时间为10min,取w(皮材)=9%,酸化时间为3h,终点pH值为1.5,固化温度为70℃,可制得包覆良好、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小于3.5μm的流动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402.
探讨了过硫酸盐与亚硫酸盐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溶液聚合中的引发作用,观察到在相同聚合条件下不同摩尔比时,聚合反应速率有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对分解速率常数值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聚合速率,在30℃下当SO32-与S2O82-摩尔比为6.7∶10时,分解速率常数和聚合速率达到最大。从引发速率及分解速率常数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找出了其分解速率常数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分解速率常数值的范围,并认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分解速率常数随其摩尔比的变化而变化,是催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3.
以杂多酸H4SiW12O40为质子酸和掺杂剂、过二硫酸铵为氧化剂,在减压条件下通过氧化聚合法成功地合成出H4SiW12O40掺杂的导电聚苯胺(PANI).以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导电PANI材料进行了表征.采用标准四探针法对H4SiW12O40掺杂的PANI材料进行了电导率测定,其导电率为8.5S/cm.  相似文献   
404.
以间苯二磺酰氯(BDSC)为有机相单体、二胺和多胺类化合物为水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在聚乙烯(PE)微滤膜上制备了聚磺酰胺(PSA)/PE渗透汽化复合膜。经配方和工艺优化,确定了PSA/PE复合膜的制备条件为:将聚乙烯亚胺(PEI)与间苯二胺(MPD)以5∶1的质量比共混作为水相单体,将PE膜直接浸润到水相中,然后浸入含有0.5%BDSC的有机相中进行界面聚合反应。测定了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SA/PE复合膜的渗透汽化脱盐性能和耐酸性,结果表明:在料液为3.5% NaCl水溶液、温度为75 ℃的条件下,PSA/PE复合膜的水通量为35.1 kg/(m2·h),截盐率达99.85%;在20% H2SO4溶液中浸泡6个月后,其脱盐性能不变,化学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405.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进行了全面的综述。ATRP法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可分为三种方法:将ATRP得到的聚合物分离后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第二单体的ATRP;端官能团聚合物末端化学改性后引入ATRP引发剂官能团,而后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第二单体的ATRP;其它活性聚合方法得到的活性聚合物链用带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封端后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第二单体的ATRP。  相似文献   
406.
阴离子开环原位聚合法制备尼龙6/蒙脱土混杂复合材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己内酰胺在氢氧化钠催化剂和异氰酸酯助催化剂的存在下,采用季铵盐改性的蒙脱土由阴离子开环原位聚合法制备尼龙6/蒙脱土混杂复合材料的工艺,并讨论了各种反应条件的影响。XRD测试结果表明,混杂材料中改性蒙脱土的晶层间距进一步扩大,而未改性蒙脱土熔融反应产物中蒙脱土晶层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混杂材料中单体已嵌入蒙脱土层间形成聚合物,并达到纳米水平的分散。混杂材料的TEM观察也支持这个结论。粘度测定结果指出,随改性蒙脱土含量增加,混杂材料分子量略有下降,但仍然具有4.0以上的高相对粘度。  相似文献   
407.
偶氮二异丁腈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一种新的Y型乳化剂12-丁酰氧基-9-十八烯酸(BOA),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含量高达20%的微乳液,并以油溶性引发剂偶氧二异丁腈(AIBN)引发其聚合。实验表明,与单体含量较低的微乳液聚合相比,MMA在其含量较高的微乳液中聚合时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如在聚合初期,聚合主要在大粒子内进行。MMA的 聚合与非极性单体的微乳液聚合相比也比较特殊,其聚合速度和聚合物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单  相似文献   
408.
以二苯甲酰-L-酒石酸(L-DBTA)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GDMA)为交联剂,采用热聚合方法合成了L-DBTA手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L-DBTA),讨论了不同功能单体、功能单体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时间、溶剂等对ML-DBTA合成的影响.通过ML-DBTA对底物的结合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合成的ML-DBTA对模板分子L-DBTA具有很好的识别性,对L-DBTA的选择性比二苯甲酰-D-酒石酸(D-DBTA)高,其分离因子(α)可达2.79.优化的热聚合条件为n(L-DBTA)n(MMA)n(GDMA)=1420,聚合温度60℃,聚合时间48 h,溶剂为乙腈.  相似文献   
409.
以二苯甲酰-L-酒石酸(L-DBTA)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GDMA)为交联剂,采用热聚合方法合成了L-DBTA手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根据Scatchard分析表明L-DBTA手性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只存在一类影响聚合物识别能力的结合位点;293.15 K时结合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为0.11 mmol/L,最大表现结合容量为6.83 mg/g.L-DBTA的MIPs结合热力学研究表明印迹分子L-DBTA与分子印迹聚合物手性识别基团之间的识别机理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描述,L-DBTA的MIPs结合热力学参数如下△H=8.05 kJ/mol,△S=45.85 J/(mol·K),△G298.15=-5.62 kJ/mol,△△H=-1.49 kJ/mol,△△S=3.55J/(mol·K),△△G298.15=-2.55 kJ/mol;L-DBTA与MIPs相互作用速率快,表现活化能为8.05kJ/mol.  相似文献   
410.
研究了聚合条件对载体稀土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聚合物的分子量、聚合物转化率、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均随反应条件不同而呈现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