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3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364篇
系统科学   206篇
丛书文集   137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现状及发展   67篇
综合类   5909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1.
采用解析法近似、快速地预报地月转移轨道,对月球探测器的任务分析和轨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近似解析算法未考虑地球扁率影响,造成误差扩散,影响预报精度。本文给出一种新的快速准确预报地月转移轨道的解析算法,采用Vinti法对地月转移轨道的近地段进行扁率修正,采用多圆锥截线法预报地月转移轨道;讨论了算法中扁率修正时间长度和多圆锥截线变步长策略的选取,比较了多种典型地月转移轨道的预报方法精度与速度。与精确数值积分方法相比,新解析算法的计算速度快3个数量级,并且近月点位置的预报误差小于100km。  相似文献   
912.
场协同原理强化管外降膜吸收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基于场协同原理设计的两种强化传热管型进行了LiBr降膜吸收水蒸气过程的传热实验研究,并与光滑铜管作比较,考查该传热管型在吸收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实验测量参数包括;溶液进出口温度、浓度,流量,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流量等.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强化传热管型在低雷诺数时对LiBr降膜吸收传热的强化比分别为20%和50%,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利用场协同理论和降液膜流动的波动特性分析了强化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特性的物理机制,发现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夹角及降液膜厚度形成的阻力对对流换热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13.
高炉铜冷却壁热态实验及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铜冷却壁传热过程分析,得到铜冷却壁热面复合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在1∶1的热态实验炉上进行了热态实验,得到不同炉气温度下相应的热面复合传热系数值.建立了铜冷却壁三维数学模型,模拟铜冷却壁在几种不同的热面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通过与热态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可知,热面复合传热系数不能取恒定值,需要考虑炉气温度变化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计算壁体热流密度的分布,还可得到热面渣皮的厚度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914.
为了考察吸附剂微粒对气液传质的增强,研究了浆料鼓泡塔内异丙醇-水/4A分子筛和叔丁醇-水/分子筛浆料系统内吸附剂微粒对气液传质的过程.考虑液相返混及气液两相间传质,建立了浆料鼓泡塔内气液传质模型,数值求解该模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考察了系统中加入吸附剂微粒后,不同固含率对不同平均粒径下增强因子的影响及粒径对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微粒的加入使气液传质得到增强.固含率增加,气液传质增强,当固含率超过4%后,气液传质的增强变得缓慢.微粒的粒径越小,对气液传质增强越大.  相似文献   
915.
为了提高钢管张力减径过程的轧制质量、降低能耗以及控制终轧温度的准确性,从而为钢管出炉温度提供科学设定依据,通过对传热机理分析,建立了钢管张力减径过程传热模型,给出了除鳞、轧制及空冷阶段钢管边界热流的计算式.基于塑性材料的变分原理,建立了轧制变形区的变形热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变形热对钢管温度分布影响不可忽略;该模型能真实反映钢管在张力减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可用于钢管再加热和张力减径过程中的参数分析及工艺优化.  相似文献   
916.
Spherical MgSO4 droplets were deposited by a syringe on the hydrophobic Teflon substrate. Using micro-Raman technique, the laser beam was highly focused twice o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center of spherlcel droplets. The Raman spectra for the surface and the inner of MgSO4 droplets were accordingly obtained, suggesting formation of a thin layer of gels on MgSO4 droplets at low relative humidity. The gel layer covered the surface and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dela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amblent relative humidity, resulting in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the inner of MgSO4 droplets.  相似文献   
917.
Spherical MgSO4 droplets were deposited by a syringe on the hydrophobic Teflon substrate. Using micro-Raman technique, the laser beam was highly focused twice o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center of spherical droplets. The Raman spectra for the surface and the inner of MgSO4 droplets were accord-ingly obtained, suggesting formation of a thin layer of gels on MgSO4 droplets at low relative humidity. The gel layer covered the surface and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dela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resulting in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the inner of MgSO4 droplets.  相似文献   
918.
通过卷积将热传导方程构造成包含初始条件的新的具有完整初值问题特征的控制方程.对于新的控制方程以伽辽金加权残值法进行求解,经对梁的瞬态热传导问题的计算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精度好效率高的求解热传导同题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19.
燃料电池轿车用PCU水冷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燃料电池轿车用DC/DC,DC/AC集成系统动力控制单元(PCU)的高效低阻水冷装置的设计方法.根据强化传热原理,将发热元件贴在水冷装置上,热量传导到装置内部,再由对流换热传递给冷却水带出到外部冷却设备进行散热.采用加菱形肋柱强化散热的设计思路,增加散热面积,同时由于肋柱使流道面积减小,冷却液流速增大,能有效地提高PCU的工作效率、增加工作寿命、改善工作条件.最后建立了试验测试平台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20.
针对全息动平衡方法在现场应用中可能存在因试重起车次数受限、无法获得足够的转子特征响应参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试重组的全息现场混合动平衡方法.借鉴Darlow混合法中模态试重组的思想,通过对模态试重比的简化假设,利用迁移矩阵的线性可叠加性将对应于某单一平衡面的迁移矩阵扩展为对应于某阶模态试重组的迁移矩阵,从而减少了平衡高阶不平衡量所需的试重起车次数,提高了现场平衡效率,且平衡效果良好.通过对一台300MW汽轮发电机组的现场动平衡过程的试验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