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1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53篇 |
教育与普及 | 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11篇 |
综合类 | 1773篇 |
自然研究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64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96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135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L.)耐盐性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的状况下,从野生大豆耐盐生理生化基础、形态学机制和耐盐性鉴定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野生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提出了野生大豆耐盐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2.
郭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199-201
从加强选种、保证正常的发情生理机能、保证生产优良品质的精液等多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家畜繁殖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3.
在高校实验教学过程中,作者结合自身本科生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若干意见:1)狠抓"基础",重视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了解实验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2)注重"创新",强化综合实验技能,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接触运用先进实验仪器,同时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3)关注"细节",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改革过程中要逐步完善实验成绩评定体系,力求客观公正的评定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同时考虑实验材料经济性,遵循科学、简洁、安全、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相似文献
154.
籼型多分蘖矮秆突变体“佳禾丛矮”(Jiahecongai,JHCA)是本研究室在进行成熟花粉辐照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现的.遗传分析表明,JHCA同时携带互不等位的半矮秆基因sd-1和另一个由核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多分蘖矮秆基因,暂命名为xmd(t).从JHCA与野生型高秆品种“广场13”(GC13)的杂交后代中分离出只带xmd(t)且遗传稳定的单基因型突变品系“新佳丛”( Xinjiacong,XJC).为揭示xmd(t)突变所造成的多分蘖与茎秆矮化协同出现的机理,对XJC的相关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全生育期去除分蘖芽的试验表明,突变体植株的矮化是由于或部分由于过多分蘖的发生所造成的,该突变体的实质是多分蘖突变体.显微分析和田间分蘖动态观察表明,突变体多分蘖特性的形成是由于分蘖芽发生更早、分糵级数多、分蘖节位更高,且分蘖持续时间更长所造成的.本研究也表明,多分蘖矮秆突变体是研究水稻分蘖分子机理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55.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近年来报道的有关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活性部位的结构,以苹果酸,酒石酸与碳酸锰作用合成了两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模型化合物,进行了红外、紫外谱图的表征,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了它们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6.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0-93
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氢氧化锂为催化剂,在室温下,将双酚A分别与3-硝基邻苯二腈、4-硝基邻苯二腈反应合成了两种2,2-二{4-二[2,3(3,4)-二氰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化合物,产物经~1HNMR,IR,HPLC-MS进行了表征确证,讨论了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并对两种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7.
合成了一种新型Schiff碱配体并采用常规法和模板法合成了其双核Cu(II)配合物.运用红外、紫外可见、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电子喷雾质谱和电导率等测试方法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了其组成和结构,讨论了结构与性质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反应产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8.
将超声辐射应用于以氯氧化锆(ZrOCl2·8H2O)和氨水(NH3·H2O)为原料的沉淀法制备纳米ZrO2粉体的工艺过程,制备出纳米ZrO2粉体。通过XRD、DTA/TG和SEM等技术研究了纳米ZrO2的合成过程及粉体性能。结果表明:超声辐射引入普通沉淀法,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可使前驱体颗粒细化,抑制其团聚并延缓其向凝胶转变,从而可制备出ZrO2 纳米粉体;这种方法所得纳米ZrO2粒子外貌为球形,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59.
研究了以聚乙烯—醋酸乙烯酯为主链化合物,利用威廉森(Williamson)合成法,在主链上接枝聚乙二醇,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大分子表面改性剂。利用核磁共振氧谱和红外光谱,表征了聚乙烯-醋酸乙烯酸及合成的接枝共聚物的化学结构,讨论了实验条件对接枝产物大分子链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0.
分离一株具有强絮凝特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F2,絮凝率达84%,构建了絮凝基因组文库.筛选文库获得一株表达絮凝活性的大肠杆菌阳性克隆子FC2,序列分析得出该克隆序列为新的絮凝基因.红外光谱分析证明FC2的絮凝有效成分与F2一致,说明FC2絮凝性状遗传于原絮凝菌F2.依据不同糖对其絮凝水平的抑制,将克隆菌确定为FLO1型絮凝菌.并研究了该絮凝型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FLO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对Ca2+浓度、pH值、温度和放置时间只有一定耐受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