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9篇
系统科学   20篇
丛书文集   2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45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采用水热和水浴合成法,以不同的刚性和柔性有机羧酸衍生物为配体,合成了2个Ni(Ⅱ)配合物:[Ni(otpha)(Imh)3(H2O)2].H2O(1)(H2otpha=邻苯二甲酸),[Ni(mal)(phen)(H2O)2](2)(mal=丙二酸,phen=1,10-菲啰啉).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2个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均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1)/n和P2(1)/c,中心金属Ni(Ⅱ)离子均为6配位,并由氢键将其分别连接成具有3D和1D结构的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研究了2个配合物的表面光电性能.结果表明,它们在300-800nm范围内均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对2个配合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并分别将它们的SPS谱与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SPS谱中响应带的数量和位置与其UV-Vis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峰呈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32.
作为一类光物理性质丰富的磷光重金属配合物,多吡啶铂(II)配合物在化学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多吡啶铂(II)配合物的pH、阳离子及阴离子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十五味珊瑚丸中西红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DionexC18柱(250ram×4.60mm,5um);流动相为甲醇-水(52:48),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440nm,柱温为250C;进样量10μl;用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二十五味珊瑚丸中西红花苷含量。结果:西红花苷I在33μg-33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西红花苷Ⅱ在62μg-31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3.73%,RSD为1.68%(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二十五味珊瑚丸中西红花苷I&Ⅱ含量。  相似文献   
34.
利用细胞葡萄糖摄取检测试剂盒检测苦参中槐属二氢黄酮G(Sophoraflavanone G,SFG) 对L6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发现SFG能够增加大鼠成肌细胞 (L6) 的葡萄糖摄取;之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FG对L6细胞内GLUT4的表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可稳定表达IRAP-mOrange荧光蛋白的L6细胞内,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监测SFG作用下葡萄糖转位蛋白4 (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 的转位,发现SFG对GLUT4的转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SFG对GLUT4转位的促进呈浓度依赖性;另外,免疫荧光实验结果也显示SFG增强L6细胞中GLUT4与细胞膜的融合.这些结果显示利用SFG处理L6细胞后,L6细胞内GLUT4的表达、转运及与细胞膜的融合继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显著增强,说明SFG可能具备开发成一种新的降血糖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35.
在PH6,34的柠檬酸三钠-盐酸介质中,铜(Ⅱ)与7-碘-8-羟基喹啉-5-磺酸(Fer-ron)形成络合物,在线性单扫描示波极谱仪上产生一灵敏吸附波,一阶导数峰电位Ep=0.56V(vs.SCE)。峰电流与铜的浓度在0.005~0.315μg/mL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1μg/mL。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及电极反应机理,证明了该极谱波为络合物吸附波,峰电流由中心离子铜(Ⅱ)还原产生,络合物组成为Cu(Ⅱ):Ferron=1:1,表现稳定常数β=1.52×104。试验了多种离子对峰电流的影响。方法应用于生铁和硅钢标样中铜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36.
目的:检验抗阻结合有氧运动对II型糖尿病患者促抗炎症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10名糖尿病患者,年龄55.5±5岁,参与监督下的系统性运动训练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每周4天,共8周。结果:训练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50.4%)和降低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24.1%),但没有改变白介素-6、白介素-10、干扰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另外,还改善人体测量特征、糖化血红蛋白(HbAlc:-11.8%),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15%)和体质参数(上肢力量:+32.4%;下肢力量:+48.9%)。结论: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有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效应,最大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37.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个新的Cu(Ⅱ)配合物[Cu(pdc)2]·[(CH3)2NH2]2(H2pdc=吡啶-2,5-二羧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对配合物进行了IR、固体UV-Vis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热重等物性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Cu(Ⅱ)的单核配合物,其中Cu(Ⅱ)离子为四配位(CuN2O2配位模式),形成扭曲的平面四边形构型.晶体中,分子间通过Cu…O弱键及氢键网联成3D超分子.SPS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光电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将SPS与UV-Vis光谱进行了关联,发现它们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8.
对天然海水中氨基酸- 金属铜离子Cu(Ⅱ)- 粘土三元体系中三元表面配合物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⒀采用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法研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氨基酸对铜离子Cu(Ⅱ)在高岭石上的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S型曲线) 的影响有“左右摆动”规律, 认为体系中形成了三元表面配合物 SOHLM (新型(Ⅱ)类); 实验比较了三种氨基酸的影响⒀三元表面配合物的形成主要受固体粒子表面结构、氨基酸存在形式以及它们的络合能力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首先, 合成并表征一种新型配合物Cu2(L-Arg)2(SSA)(H2O)2 (L-Arg=精氨酸, SSA=磺基水杨酸), 然后以鲱鱼精DNA为靶点, 用电化学法、 光谱法和黏度法研究配合物与DNA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当扫描速率为0.1 V/s时, 配合物在0.124 8,-0.518 9 V处出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 且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随扫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 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由扩散过程控制; 加入DNA后, 配合物的氧化和还原峰电流均减小, 式量电位增大, 配合物的峰位发生移动, 吸光强度降低, 且与DNA的浓度呈正相关; 配合物的相对黏度呈增大趋势. 因此配合物与DNA间存在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40.
为了研究水体中Cu(Ⅱ)对大型溞的急性毒理作用及其生理生化指标影响,在三种条件下(自然光,强光照,振荡),将大型溞暴露于Cu(Ⅱ)的9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48h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到24h和48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再将成熟的大型溞暴露于4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48h的暴露试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将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后,结果显示: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Cu(Ⅱ)的毒性增强(24 h-LC50为248.9μg·L-1,48 h-LC50为134.6μg·L-1);强光照组和振荡组的48 h-LC50低于自然光组;SOD酶活性在Cu(Ⅱ)低浓度时高于对照组,高浓度时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除160μg·L-1外);POD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在Cu(Ⅱ)浓度为240μg·L-1时达到峰值,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各处理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呈递减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Cu(Ⅱ)浓度为80μg·L-1时,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高于对照组,其他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统计分析结果同SOD.实验结果表明振荡和强光照会影响Cu(Ⅱ)对大型溞的毒性,SOD、POD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可溶性总糖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