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44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现状及发展   43篇
综合类   1802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了武汉菱角湖沉积物中N、P元素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采集并分析了3个深达0.5~1.0 m的沉积柱.结果表明:全湖沉积物中平均P含量为(0.76±0.23)~(1.32±0.35)g/kg.湖心点沉积物总氮含量最高,高达(10.96±0.83)g/kg,沿岸两个点总磷含量分别为(8.34±0.12)g/kg和(9.26±1.21)g/kg.在垂向呈阶段性变化,N、P呈现阶段性变化,垂向分布上40 cm以内的中表层沉积物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稳定层,但表层含量(0~20cm)反而低于中层(20~40 cm).说明对营养元素的外源控制达到了一定效果,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均有所降低,但沉积物中的高含量的N、P元素仍是湖泊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2.
采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滚管技术从锦州湾受砷污染的底泥中分离纯化出3株具有砷(V)还原活性的硫酸盐还原菌,分别编号为S2、S3-11和S13.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3株菌分别与梭菌属(Clostridium)内的不同"种"之间亲缘关系最近.在As(V)初始浓度为1.0 mmol·L-1时,菌株S3-11可在10 h内还原23.4%的As(V),但当As(V)初始浓度增加到3.0或5.0 mmol·L-1时,菌株S2和S13则相对于S3-11展现出更强的砷还原能力,菌株S2甚至可以在7.0 mmol·L-1的砷环境中生长并在24 h内将14.2%的As(V)还原.菌株S2为严格厌氧菌,为直杆状革兰氏阳性菌,产芽孢,其细胞大小约为2.0μm×0.6μm,16S r RNA基因序列与梭菌属中Clostridium sporogenes strain JCM 7849同源性为99%.菌株S2可利用蔗糖、葡萄糖、甲酸钠、乳酸钠和乙酸钠为唯一碳源生长,生长适宜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单因子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地衣芽孢杆菌DY-1的最佳溶磷条件,并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了菌株的溶磷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以1%葡萄糖为碳源,0.1%硫酸铵为氮源时地衣芽孢杆菌DY-1溶磷量最大.最佳溶磷条件为:温度30℃,pH 8.0,培养时间72 h,3%接种量.  相似文献   
994.
针对鲕状赤铁矿石深度还原过程中有害元素磷在金属相中富集的问题,对深度还原过程中磷富集过程进行了研究.在配碳系数为2.0,还原时间80 min,还原温度分别为1 200,1 225,1 250和1 275℃条件下,分析了磷元素在还原物料中的分布规律及还原过程中磷元素的迁移路径.试验结果表明:在1 225℃以下时,磷元素含量由渣相内部到相界面逐渐升高,由相界面到金属相内部逐渐降低;1 250℃以上时,磷含量由渣相到金属相内部逐渐升高.此外,还原过程中磷元素的走向为:磷元素最初主要存在于磷酸盐中,反应开始后磷酸盐与C反应,磷元素被还原为单质磷溶入铁,并在金属相中富集.  相似文献   
995.
文章重点研究了长江涪陵段的磷(总磷和总溶解性磷)在不同水期、不同断面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水期长江总磷显现的特征总体为枯水期和平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长江水质中总磷以总溶解性磷为主;受乌江水质影响,在混合段存在水质的分层现象,并提出了混合段的长度;同时,长江涪陵段的泥沙沉降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6.
化学辅助除磷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化学辅助除磷过程中化学、生物同时作用机理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化学辅助除磷过程中发生生物与化学协同作用;化学絮凝剂对活性污泥生物絮体除磷作用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投药量/总磷初始量30时,投药量/总磷初始量与总磷去除率间呈线性关系,总磷去除率最高达到84.44%;化学絮凝剂的投加使活性污泥混合液电导率由51.14ms/m增加到52.30 ms/m,颗粒表面电位由-13.2 mV降到-9.1mV,有利于胶体脱稳沉淀和电性中和作用的发挥,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不明显;化学絮凝剂与活性污泥生物絮体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使絮体表面孔隙明显减少,絮体更加密实;投药量超过10mg时,生物絮体胞外聚合物总量减少,蛋白质和多糖的比例提高,核酸比例降低,增强了生物絮体的桥联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在上海城乡梯度上,选取隶属于禾本科和菊科的3种广布型一年生杂草: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醴肠(Eclipta prostrata),通过测定3种杂草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单位质量叶片磷含量及其生境中土壤总氮、总磷的含量,分析城乡梯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从中心城区至远郊区,3种一年生杂草的叶片氮含量显著上升,而叶片磷含量无显著变化;2其中,狗尾草与醴肠的叶片氮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狗尾草叶片磷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3土壤总氮、总磷与植物单位质量叶片氮、叶片磷总量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综上可知,杂草的叶片氮磷含量对城市化有显著响应,物种间存在差异;土壤氮磷含量的变化是其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探讨SO2-4,HCO-3和Cl-对TiO2光催化降解矿井水的化学耗氧量(用Cr法测)(CODCr)性能的影响. 用阴离子树脂充分过滤掉矿井水中阴离子, 将Na2SO4,NaHCO3和NaCl分别配成在矿井水中单一存在的溶液和复合存在的溶液, 使用自制的TiO2在紫外灯照射下光催化降解矿井水中CODCr. 当3种离子单独存在时, 它们均使光催化CODCr的降解率下降, 影响大小依次是HCO-3>SO2-4>Cl-; 当3种离子两两复合时, 在HCO-3分别与SO2-4和Cl-的复合实验中, 当HCO-3浓度较低时, HCO-3和SO2-4,或Cl- 共同影响使CODCr降解率下降, HCO-3起主要作用; 当HCO-3浓度较高时,HCO-3起主要作用. 在SO2-4,和Cl- 的复合实验中, Cl-浓度为4.45 mmol/L, 可轻微促进CODCr降解率的提高, 当Cl-浓度高于此浓度时, Cl-和SO2-4有协同作用并使CODCr降解率下降, 且降解率均低于Cl-和SO2-4 ,单独存在时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999.
对两种硅酸盐细菌菌株K110、K195分别与石骨子、碳渣、绿豆岩、正长石4种底物的解钾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解钾量在前8 d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底物间解钾率差异极显著(P<0.01);硅酸盐细菌对正长石的解钾率最低为0.32%,对绿豆岩的解钾率为0.53%,对碳渣的解钾率为1.02%,对石骨子的解钾率最高为1.04%;菌株K110、K195间的解钾能力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00.
Given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organic sub- stances entails costly biodesulfuriz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a reactor should be deter- mined to increase the desulfurizing rate under low organic loading condition. In this study,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distribution in the 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 reactor used to treat sulfate-containing wastewater with low organic loading rate was deter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 DGGE) and 16S rDNA clone library analyses. DGG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ominant bacteria were stable and accounted for -90 % sulfate removal efficiency. Differences in band positions and intensitie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bacteria were affected by their positions in the reactor. Typical band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rising Desulfovibrio, Desulfomicrobium, Thiomonas, Acinetobacter, Bacteroi- detes, and Chloroflexi. Their functions in the reactor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possible links between the functional and microbial respons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ch bacterium in consort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