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系统科学   37篇
丛书文集   63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综合类   20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探讨纺织材料在身体保护方面的应用,提出个体防护器材开发研制的新方法.防弹衣的保护效果受到纤维材料、纺织品结构参数以及防弹衣的制作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纺织品的结构参数入手,分析其对防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纤维种类,纺织品的方正度以及纺织物对纱线的握持度在提高防弹性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中还论述了作者在军、警用防护头盔以及肢体防护器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由此提出了防弹纺织品开发研制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882.
主要讨论了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群的选型与配套,提出了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碾压机械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及运输车辆的配置计算,并以广州大道南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施工机群的实例如以说明。  相似文献   
883.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咏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884.
庭珪为北宋末南宋初在文坛、政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爱国者、文学家,著《卢溪文集》50卷,然其散文创作颇受研究者冷落。王庭珪散文内涵丰富,文备众体。雄直浑大、典雅周密的书、论,严肃有法、平实传神的墓志、行状,萧散高逸、清省谨严的题跋,遥寄深远、弘丽奇峻的记,淳厚旷达、自然新颖的手简、序,共同展示了王庭硅散文的魅力,应在南宋散文中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85.
制度的善德体现为公平正义,公民的善德体现为对良好制度的践履,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公民崇善、为善的德性是社会和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探讨社会制度与公民道德的现实关系,就是要在不断创造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追求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86.
与其它英语文体相比,科技英语有其自身的词法和句法,具有精确、简洁、客观、严谨等特点。了解其特点及主要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对英语科技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887.
隐寓是亨利摩尔雕塑的基本特征,利用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对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和创作理念进行分析、探讨其雕塑艺术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关系,对推动现代雕塑艺术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8.
以21世纪对人才需求所提出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为前提背景,阐述了学分制下的大学新生工作,主要从角色转变、营造集体氛围、教育管理、加强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制性等几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89.
围绕意境的创造和特色的体现,结合各种艺术实践,对二胡演奏艺术的意境营造进行探讨。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二胡作品体现了艺术风格的成熟。  相似文献   
890.
文学公共性是借用哈贝马斯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公共性概念形成的。文学公共性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反思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学公共性的角度,通过文学公共性与个人性的关系阐释与解读闻一多的诗歌是一个新的尝试,一方面拓宽了闻一多诗歌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闻一多诗歌的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泾渭分明”的前后分期实则是交织了一条公共性与个人性编织的红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