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6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从目的论的角度,认为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恰当的跨文化翻译方法,使译文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起到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2.
目前高校学报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高校学报是否要讲求特色?学报的同质化是否不可避免?如何避免高校学报的同质化?结合编辑工作实践对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的途径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面对学报的同质化,编辑应树立精品意识、发挥主体性策划作用、加大组稿力量、强化学术自律。  相似文献   
133.
本文从阐释学的角度,以黑格尔<美学>为主要对象,对黑格尔的"独创性"艺术观进行了新的解读,并指出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独创性艺术观,在我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当前,对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艺术家独创性"问题,以及促使当代艺术家立足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己为本"进行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4.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主体性意识的增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化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性扩展.在思想教育领域中,网络教育的引入则改变了大学生传统思想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这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35.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6.
在现代汉语中,"宁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较弱,而"宁愿"和"宁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则较强,这是此三个词语主要的区别。此外,"宁愿"和"宁肯"在表达意愿性的口气方面也有强弱差别,"宁愿"强于"宁肯"。  相似文献   
137.
时莉  刘婷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154-156
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困难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现行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梳理,对其存在的背景与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学校教育制度缺陷、教师素质和行为局限、学生主体能力不强、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落后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它需要通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学校教学制度变革、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制度等方式,综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8.
余映朝"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坚持了简洁实用的原则;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合乎语文素质养成的特有规律.  相似文献   
139.
赵静 《科学之友》2009,(3):127-128
“后现代哲学”已成为了一个当代十分流行的话题,其语义在尼采等人的思想中就已显现。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主体性批判的面貌作简要揭示,可以认识到:消解二元论这一主体性的内源性依据是后现代思想家的共同选择。而且,他们对现代主体、主体性的否定与其非中心化的思想取向密切相关。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尼采等人的思想,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体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理性是种霸权,主体根本就是形而上学的虚构和假设。  相似文献   
140.
思想政治课程的其培养目标就在于着力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健康,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认识到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