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6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以新奇隐喻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喻者的主观认知体验、施喻者的多视角和施喻者的创造性三个方面,可以分析隐喻构建体现出的主体性.隐喻解读中体现出的主体间性也相应地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即隐喻解读的动态性开放性、受喻者和施喻者的视域融合以及受喻者对隐喻的再创造.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产生理想的隐喻构建及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2.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源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它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传统的基于“忠实”观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唯有提倡作者/译者间“双性同体”关系新模式,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3.
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基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改造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观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改造关系衍生出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在德育交往的时代变迁中,却呈现出曲折复杂的发展状况.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4.
文章从主体教育思想的由来与意义出发,对主体性、主体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以及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5.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生主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将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如果我们的教师只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教学中缺乏人性化的教学设计,顶多只能成为工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尤其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培养的学生是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我们必须针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26.
The central message of this paper is that methodological pluralism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tinued legitimation of systems science. This statement is supported by a critique of our notion of complexity. Our traditional view of complexity focuses upon the natural world of object relations and thereby excludes complexities of moral decision making and subjectivity. However, we are now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these realms of complexity are not 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 Indeed, our ability to cope adequately with many of the problems we are currently facing, especially global problems, depends on being able to understand the syste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all three. Interestingly, we find that different methods have evolved to handle the different forms of complexity. Therefore, if our inquiries are going to have any legitimacy in tackling som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today, we must indeed embrace methodological pluralism.  相似文献   
127.
以主体性为视角,以人类美学发展的整体流变为背景,将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与现代西方美学大家——克罗齐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所张扬的都是生命力的洋溢,精神的生生不息,情理的统一,都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和尊严的认可。二昭示出,美学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然成为承载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28.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主体性造成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人文关怀的缺失。还原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必须保持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张力,倡导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保持人与自然的张力,倡导图书馆实践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9.
江琴 《长春大学学报》2014,(2):226-230,234
部分贫困生因其经济的贫困,产生"心理贫困",陷入了对自我评价的困境,不能悦纳和认同自我。出现这一困境的根源就在于贫困生自我主体性的缺失,他们在"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双重存在下,无法处理好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矛盾关系、个体自我评价的非理性标准与理性标准的矛盾关系。从实质上来说,主体性的存在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存在,其根本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目的性。因此,通过强化贫困生自我意识,引导其认识客观自我,转向"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从而追求主体性的存在,是从实质上真正缓解和消除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30.
霍桑《红字》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字》自问世以来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不同的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正是这些不同的看法导致了文本的多种解读范式,增加了小说的模糊性和神秘色彩。根据一些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红字》所塑造的反叛女性——海丝特对传统妇女“客体”形象的颠覆以及自身女性意识的萌芽、觉醒和成熟等方面入手,对《红字》作一番女性主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