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6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唐黎卿 《科技信息》2010,(33):I0295-I0296
本文从传统翻译观对译者的态度及转变出发,概括了译者主体性的凸现及国内近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分析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了小结,为今后的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2.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中外无数译家知难而上,译出不少上乘佳作。由于古诗词的模糊性,文化性和音象性等特点,译者在英译过程中就必然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3.
屈原的《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使用象征手法的先河,从此形成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草木意象色彩斑斓、虚实相生、尊卑有序,其象征手法的使用,为全诗形成了完整的草木象征体系。诗人以草木的世界来映射人的世界。那些尊卑有序、善恶有别的草木意象,浸润着诗人内心的灵性,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楚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全图。  相似文献   
144.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该研究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以深入还得归因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解构主义一反传统,反对将原文看成是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把意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来阐述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5.
翻译是一种处于社会惯例和文化习俗之复杂网络中心的、原创性的、主体性的活动。指出在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动态平衡的存在,进而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重构就是译者对语际转换后的文本进行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发挥主体性的创造性重构,以便使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并欣赏译文。  相似文献   
146.
人一出生就置于一个文化世界中,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其形成和发展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文化是形成、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土壤和气候。因此从文化视野去研究人的主体性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7.
Bruno Latour claims to have shown that a Kantian model of knowledge, which he describes as seeking to unite a disembodied transcendental subject with an inaccessible thing-in-itself, is dramatically falsified by empirical studies of science in action. Instead, Latour puts central emphasis on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replaces this Kantian model with a model of “circulating reference.” Unfortunately, Latour's alternative schematic leaves out the scientific subject. I repair this oversight through a simple mechanical procedure. By putting a slight spin on Latour's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his theory, I discover a new space for a post-Kantian scientific subject, a subject brilliantly described by Ludwik Fleck. The neglected subjectivities and ceaseless practices of science are thus re-united.  相似文献   
148.
吴亚玲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43-145
实践教育具有主体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它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对学校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9.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协调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和谐发展的前提.教育既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展学生的客体性,我国教育历来对学生的主体性不够重视,当前学习改革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各因素,并针对各制约因素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要追问自身的终极意义,满足自身的根本追求,表达自身的精神本性,就必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反思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备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理应强调哲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使之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