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6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主体性意识的增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化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性扩展.在思想教育领域中,网络教育的引入则改变了大学生传统思想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这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2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3.
在现代汉语中,"宁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较弱,而"宁愿"和"宁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则较强,这是此三个词语主要的区别。此外,"宁愿"和"宁肯"在表达意愿性的口气方面也有强弱差别,"宁愿"强于"宁肯"。  相似文献   
124.
时莉  刘婷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154-156
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困难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现行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梳理,对其存在的背景与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学校教育制度缺陷、教师素质和行为局限、学生主体能力不强、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落后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它需要通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学校教学制度变革、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制度等方式,综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信息堆积、静态知识梳理、学生被工具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主体性回归、转向文本理解、动态思维呈现.  相似文献   
126.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源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它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传统的基于“忠实”观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唯有提倡作者/译者间“双性同体”关系新模式,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7.
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基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改造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观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改造关系衍生出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在德育交往的时代变迁中,却呈现出曲折复杂的发展状况.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8.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生主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将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如果我们的教师只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教学中缺乏人性化的教学设计,顶多只能成为工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尤其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培养的学生是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我们必须针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29.
早期电影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学术关切是相关的文化语境与概念,而不是电影本身.比如,在中国早期电影的研究中,就需要关心"运动"(motion)的概念和经验,藉此可以研究空间、视觉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传统和现代文化环境之间的紧张与对话.  相似文献   
130.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以新奇隐喻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喻者的主观认知体验、施喻者的多视角和施喻者的创造性三个方面,可以分析隐喻构建体现出的主体性.隐喻解读中体现出的主体间性也相应地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即隐喻解读的动态性开放性、受喻者和施喻者的视域融合以及受喻者对隐喻的再创造.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产生理想的隐喻构建及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