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6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金元明清阶段的修辞研究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消极修辞研究 ;二是评点修辞研究。其他方面 (如语体、风格方面 ) ,只是“偶而露峥嵘”而已。  相似文献   
92.
董秀枝 《科技信息》2008,(2):148-149
《鬼谷子》是先秦纵横家学派唯一的理论著作,蕴含丰富的修辞学思想。这篇文章以西方修辞学理论为视角,主要从"修辞的定义"、"受众的分析"、"修辞的自我韬晦"、"修辞的文体风格"四个方面重新解读了《鬼谷子》,指出了《鬼谷子》中的修辞思想与西方某些占主流地位的修辞学理论的一致性,从而肯定了这部书中修辞学思想的精妙和先进,强调了该书对于研究西方修辞学的中国学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历史上人们对叶适的研究,一般把他当作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来看待,因而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上面.其实,叶适同时是南宋期间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一些文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从文德、文术和文变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叶适的文学思想,可以对这一历史人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4.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95.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法、词汇和篇章结构的处理,而忽略文学修辞手段,因此学生写作时语言单调直白,缺少生气。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文学修辞手段,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式,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丰富写作形式等方面的作用,可以增添文章的魅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6.
章太炎在<訄书>中的写作修辞和文化政治思想凸现了他对传统学术文化的发挥和自我创造.同时,他的文化政治思想因为诸多机缘影响了其他人的文化观念,其著述成为了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被不断地重述,并成为现代学术谱系中一个重要的起点.<訄书>问题看似属于革命书写的一种方式或者可归结于传统学术内部的问题,但是它所触发的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争辩将作为历史的遗产在现代思想中得到继承.这些思考始终是为了在多元的文化选择中寻找到属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97.
张磊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6):110-113
语音隐喻自提出以来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其提出者将语音隐喻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隘,从而限制了其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尝试利用语音隐喻来解释英语习语中丰富的语音修辞手法这一现象,以此为习语语音特征的研究找到认知和心理方面的依据,并扩大语音隐喻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8.
区分静态与动态修辞,探究其内涵与外延、内容、范围等;动态修辞研究的现状、原因、重要性与必要性.借此引起同行的重视,特别是任教各种语音播音学,播音学概论的执教者的重视,并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争取获得优异的教学与科研的成果.  相似文献   
99.
文章在分析经济地理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主张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突出"参与式"特征,并总结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0.
参与式发展理念被视为目前我国扶贫开发思维方面的创新,正随着国外发展援助组织在中国开展的多种参与式扶贫项目而逐渐扩大其在中国反贫困实践中的影响。然而,参与式扶贫在我国扶贫实践过程中,往往由于其与本土实际结合不够,显得"水土不服",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