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8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系统科学   20篇
丛书文集   105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24篇
综合类   2776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考察了不同有机溶剂对松脂的酸性组分(左旋海松酸、枞酸、硬脂酸)、不皂化物和松节油的溶解性能,研究了采用溶剂沉淀分离松脂树脂酸和松节油的加工新方法;分析沉淀分离条件对松脂树脂酸沉淀产率的影响,探讨沉淀分离法松脂加工工艺条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树脂酸沉淀的化学组成,并进行理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二氯甲烷为良性溶剂溶解松脂,与松脂酸性组分的非良性溶剂乙腈混合,可以沉淀分离松脂树脂酸;滤液中二氯甲烷和乙腈可通过分馏方法分离回收、重复利用,而松节油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分离回收;在松脂、二氯甲烷和乙腈的质量比为1∶13∶2的条件下,松脂树脂酸的产率为71 %、酸值为183 mg/g、不皂化物质量分数为2 %;该溶剂沉淀分离方法适用于马尾松松脂等松节油含量不高的松脂原料,无需特殊设备,操作工艺简单,不改变天然松脂树脂酸的化学组成,有利于天然松脂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2.
从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出发,对大学有机化学单元实验项目进行串联设计。分别以环己醇和苯甲醛为原料,设计了包含9个单元合成实验的3个系列的串联合成路线。通过串联合成实验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  相似文献   
93.
加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94.
采用溶液浸渍法制备聚氯乙烯/磷酸银(PVC/Ag_3PO_4)复合微粒,经热处理使PVC脱除HCl得到PVC共轭衍生物/Ag_3PO_4(CDPVC/Ag_3PO_4)复合微粒,采用XRD,SEM,UV-vis DRS,PL和XPS等手段对CDPVC/Ag_3PO_4进行了分析表征。通过甲基橙在可见光下的降解反应,考察制备条件对CDPVC/Ag_3PO_4复合微粒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DPVC的复合有利于Ag_3PO_4微粒的分散,可以显著提高复合微粒的可见光吸收及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当PVC占Ag_3PO_4的质量分数为0.03%、热处理温度为130℃、热处理时间为2h时,复合微粒表现出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
以羟乙基纤维素(HEC)、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了HEC/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探讨水硅比、HEC含量、溶剂量、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用量、温度等工艺因素对凝胶化过程,特别是材料干燥体积收缩的影响,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合成HEC/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优化工艺条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透射光谱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合成的HEC/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EC作为有机分散相已经均匀地分散到SiO2基相中,制备的HEC/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透明,无分相,并可能形成了新的化学键.  相似文献   
96.
百色盆地海相烃源岩主要为孤立台地和台间海槽碳酸盐岩.根据百色盆地周缘大量露头样品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及色质等地球化学实验数据,分析了下三叠统-泥盆系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针对地表烃源岩样品具有高热演化、低丰度的地化特征,在有机质丰度的热解损失和地表风化损失校正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计算烃源岩生烃强度.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地化特征和生烃强度的基础上,认为百色盆地下三叠统-泥盆系海相烃源岩具有低-中等级别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97.
以电性距离矢量Mt表征165种非离子性有机物(NOC)的分子结构.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122种NOC的生物富集因子(lg BCF)与32个Mt的数学模型,其相关系数R为0.976.经逐步回归建立最佳四变量(M15,M17,M36,M91)模型,其R为0.960;并以Jackknife法检验,其LOO交互检验系数(q2)为0.915.这4个Mt参数揭示了影响NOC生物富集因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估算能力与鲁棒性.以111个NOC为训练集的生物富集模型作用于11个NOC的检验集,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8.
有机垃圾两相厌氧消化氨氮累积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消化液回用带来的氨氮累积问题,寻求关键控制参数,在序批式水解UASB两相厌氧消化体系中对有机垃圾中各种氮素转化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结果建立了消化液回用时有机垃圾两相厌氧消化氨氮累积模型,找出了消化液回用中氨氮累积的关键控制参数———回流比;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当回流比为0.85时,系统内UASB出水氨氮浓度最终趋于一定值,约为1 900mg/L;此氨氮浓度并未对产甲烷反应器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提高了系统对酸碱的缓冲能力,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为有效预防厌氧消化中氨抑制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
以TFT-LCD液晶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其焚烧失重特征,分析其焚烧产物并对其过程进行推测。结果表明,由多种单体化合物组成的TFT-LCD液晶材料焚烧反应过程主要发生在150~380℃,该过程导致约90%液晶损失;在焚烧过程中液晶材料首先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生成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其单体化合物的主要化学键键能大小;分解过程产生的烃类自由基和芳香族自由基极不稳定,前者进一步分解生成C原子更少的丙烯等烃类,后者会因高温进一步分解乃至脱F,同时自由基团之间重组发生再合成反应;液晶焚烧产生由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焚烧温度高易生成PAHs和HF。TFT-LCD焚烧产物绝大多数是有毒有害物质,不宜进行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100.
从国内各地采取土样分离筛选产耐有机溶剂脂肪酶的新菌株,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筛选到的新菌株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CS-2.来自Pseudomonas aeruginosa CS-2的粗脂肪酶液在乙腈中酶活提高,在苯、氯仿、正己烷、石油醚和异辛烷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