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11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5 毫秒
21.
综述了目前主要核酸水解酶的种类、来源、蛋白质特性和生产方法;介绍了目前酶解法生产核苷酸的几种主要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工业化应用前景;简单综述了水解液中四种核苷酸的分离提取方法;探讨了酶解法生产核苷酸的未来研究方向.结论为酶解法的关键是必须通过广泛采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2.
 从微观生物大分子和宏观整体相结合的观点出发,给出了生命的一个定义,这就是:生命是个内禀(外兼信息交流)调控的蛋白质核酸等自组织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3.
The concept of nanopore analysis, using the pore-forming protein a-hemolysin to detect individual nucleic acids at a single-molecule level, was first proposed in 1996.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remendou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nanopore field, and nanopore analysis has become a label-free and high-throughput method for probing bio- molecules and other analytes with single-molecule sensi- tivity, especially holds the promising for "third 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However, challenges still remain in the experimental strategies and the design of whole nanopore-based instruments. Here, we proudly present a special topic dedicated to the topic of "Nanopore Analysis", with 8 reviews/articles providing up to date coverage of the experimental strategies, theoretical calcu- lations and simulations, and instrument design. Reviews and articles on the experimental strategies cover control of DNA partitioning into a nanopore, detection of target DNA, and the advantages of nanopore-based DNA sequencing.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simulations discuss the translocation behavior of DNA, and an inte- grated measurement system and data analysis software are presented for instrument design.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作为石墨烯的一类重要衍生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科学家们发现GO具有吸附单链核酸并保护其不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该特性引发GO在生物分析领域一系列新的应用:一方面,基于GO能够保护RNA免受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核酸酶攻击,发展了稳定RNA探针分子的方法并用于特定目标物的检测、富集及分离;另一方面,基于单链核酸的吸附使其具有抗酶切能力,而形成双链核酸后脱吸附使其失去抗酶切能力,发展了循环酶切放大方法,并用于一系列分析物的高灵敏检测中.此外,功能核酸分子吸附于GO表面后,将具有较高的细胞转染效率、较低的细胞毒性以及较强的生物稳定性,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内特定基因及代谢物的检测、成像等.在本篇综述中,首先介绍了GO对单链核酸的保护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受保护的单链核酸在生物分析领域的一系列应用.  相似文献   
25.
在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北美洲取得了巨大进展,欧洲是缓慢地开始但是强劲地结束,日本是最先开始进行结构基因组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并且一直在努力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澳大利亚也在参与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核酸结合蛋白对阐明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机理是非常重要的,用结构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核酸作用机理将清楚地解释象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这样人类就可以用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信息合成药物来治疗这些疾病。  相似文献   
26.
作为第三代疫苗,核酸疫苗具有易操作、低成本等优点,但是其内在危险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排除,在其制备过程中可能掺入的细菌内毒素就是影响因素之一.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结构中的脂多糖,体内释放后会引起发热、休克等多种病理变化.国外已有体外实验证明内毒素会对小鼠的生殖系统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在体实验探讨内毒素对免疫小鼠的存活率和产仔率的影响.采用常规方法(碱裂解法)、试剂盒2种方法,提取2种pCR3.1-Sry质粒(2种质粒的区别在于是否去除内毒素,其浓度和纯度均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和控制).作为核酸疫苗对小鼠进行免疫:全程统计免疫小鼠的存活率和产仔率,同时注射灭菌ddH2O作为对照.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疫苗具有适宜的浓度和较高的纯度;免疫实验和数字统计结果显示,未去除内毒素实验组小鼠较去除内毒素组的存活率由93%下降到84%、产仔率由87.5%下降到35.7%,而去除内毒素组却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总之,核酸疫苗制备过程中掺入的细菌内毒素会对免疫小鼠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特别是生殖系统,体现在产仔率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27.
肽核酸 (PNA)是DNA的类似物 ,具有由氨乙基甘氨酸单位组成的假肽骨架 ,能以高亲和性和高生物稳定性与DNA和RNA特异性杂交 .PNA以链侵占方式与DNA结合 ,抑制转录或提供人工强启动子促进转录 ;与mRNA结合 ,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此外 ,PNA还能导向核糖核蛋白的RNA部分 ,抑制其酶活性 .肽核酸的其它特点如抗核酸酶和蛋白酶作用、方便而灵活的固相合成法 (SPS)等 ,使其有望成为一个基因靶向药物 .该文综述了近年有关肽核酸研究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共振瑞利散射(RRS)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核酸的研究及测定。该方法中,探针的应用与发展对于核酸的测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综述近十几年来应用于该方法中的探针发展情况及其在测定核酸中的应用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核酸纳米探针的应用日益广泛,核酸纳米探针的分离表征手段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多的是电泳法,该方法已成为研究核酸纳米探针表面电荷和表面形态表征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凝胶电泳法分离核酸纳米探针的原理,以及表面电荷对电泳分离过程的影响,评述了电泳方法在核酸纳米探针表征中的应用,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0.
以中花芥蓝为材料,设置T1(18/12℃),T2(24/18℃),T3(30/24'C),T4(36/30℃)4个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了温度对芥蓝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T4处理最高,T1处理次之,T3处理再次,T2处理最低.随着温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样品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消长变化.茎端核酸,DNA,RNA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随着温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样品的核酸、RNA含量除T4处理持续下降外,其他三个处理下降后有所回升;而DN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除T1处理下降后上升外,其他三个处理表现为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低温可提高核酸的合成.维持核酸的稳定性.高温不利于核酸,DNA,RNA的合成,导致核酸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