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4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982篇
系统科学   993篇
丛书文集   520篇
教育与普及   9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6篇
现状及发展   105篇
综合类   1368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476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661篇
  2011年   764篇
  2010年   566篇
  2009年   758篇
  2008年   747篇
  2007年   1025篇
  2006年   933篇
  2005年   937篇
  2004年   794篇
  2003年   688篇
  2002年   643篇
  2001年   559篇
  2000年   505篇
  1999年   454篇
  1998年   338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335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283篇
  1993年   261篇
  1992年   248篇
  1991年   180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126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完全剪力连接的连续组合梁桥的构造特点及各部分受力机理,做出合理假设,提出分层平面框架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用于沈阳市东西快速干道工程某段连续组合梁桥,计算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非常接近,证明了本计算模型用于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正确实用的.  相似文献   
32.
针对连铸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用变频调速系统取代直流调速系统.阐述了系统的构成和工作过程,实现PC对变频器的控制和两台变频器间的连锁控制,并给出了PC控制程序框图.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本系统安全可靠、故障率低、性能优于原直流系统.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黄土滑坡演变过程的分析、滑带土体流变性质及演变过程的讨论,论述了流变力学原理在黄土滑坡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并探讨了流变力学在黄土滑坡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4.
根据我国高硫煤的赋存特点,提出采用微细介质重介旋流器及细泥选择性絮凝组合工艺实现细粒煤的深度脱硫,无机硫脱除率可大幅度提高,分选下限明显降低,是实现煤炭深度脱硫降灰产业化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5.
连铸板坯外形的在线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板坯外形在线检测的测量原理,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实验测量方法,过程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的处理结果,该方法简单,实用,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6.
介绍转炉烟气分析控制系统,研究转炉烟气和炉气在冶炼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开发烟气定碳模型。结论表明,在转炉冶炼过程中利用烟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可进行转炉炉况判断、终点判断和了解炉内反应过程。开发的烟气定碳模型对于含碳量低于0.12%的炉次,其控制精度为±0.02%,命中率为90%。  相似文献   
37.
运用微分流形的分布为工具,先将一类多输入多输出不确定非线性系统通过对角状态反馈变换为一个状态矩阵为区间矩阵的不确定线性系统,把非线性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对角状态反馈变换误差转化为区间矩阵。再对区间矩阵系统应用实对称矩阵集合的最小上界定理进行鲁棒控制器设计,从而达到对原非线性系统的鲁棒稳定控制。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8.
论述了辨证认识与处理好人才的“留”与“流”的关系,指出了只有做好人才管理工作,慎重地考虑人才的留用,才能使企业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39.
40.
考察了分析结构、结构构件以及技术系统中的位移、应变与应力的测量和实验方法在目前和未来的作用。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理由和有更广阔的领域需要用到实验力学方法;许多先进、现代化技术,新型测量设备,测量和赋值过程自动化系统可供使用;以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各种杂交法已被提出来。利用这些方法,可以优化结构和产品,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结构、技术系统的可靠、安全性,控制生产过程以及监督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利用这些方法,能够并且应当使技术系统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及对环境的毁损降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