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72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社会公德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社会奖惩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论述了社会奖惩的含义、社会作用、建立社会奖惩的基本原则及在现阶段的主要手段,是对如何顺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2.
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是商业道德教育,从业者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掌握符合社会主义商业经营活动要求的道德手段的同时,还需要商业企业的劳动纪律的配合,使道德观念得到强制性实现。同时,也需要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提升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的品位。  相似文献   
103.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在过去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现在和将来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知情同意作为现代医学伦理度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已得到广泛承认,但具体的医疗实践及科学实验表明,知情同意的道德性质是有限的。知情同意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我们应从目的与手段、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统一来具体应对知情同意权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5.
冲激函数和普通函数不同,它不能用传统的数理逻辑去理解,它是一个奇异函数,用来解决工程技术上的实际问题。介绍了一种物理概念明确,易于掌握的冲激函数作用于电容电路或电感电路时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06.
对“行己有耻”进行了全面地认识和分析。提出“行己有耻”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进行耻德修养的行为准则,而且它也有利于我们今天加强公民荣辱观的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7.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之中。“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之后,“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经历了从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到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以及朱熹的“五常之性”说。今天,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08.
转换是重要的英译技巧之一,是避免中式英语的主要手段。本文指出句式转换、句子成分转换及词类转换三者是一有机整体.阐述了句式转换的四种类型、缘由及其综合运用,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与神韵,又使译语更符合英语的语言规范。  相似文献   
109.
荣辱观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范畴,内含社会和个人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荣辱观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荣辱观具有鲜明的语境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0.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在道德问题面前,教育者必须首先反思自己,而不是只对受教育者的指责。这种在问题面前要求教育者首先有道德“道之以德”的方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德性”的教育方法,对于改善当前因方法造成的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