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自28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离体培养得到152株共生细菌菌株,筛选出高毒力菌株并提取杀虫粗提物,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线虫品系5的共生菌及其杀虫粗提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有较高的胃毒活性,对未死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22.
亮耳菌杀线虫活性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平板测定了方法测了日本亮耳菌野生型菌(LAM1-99,LAM2-98)、驯化菌株(LAM3,LAM4)和退化型菌株(LAM5)对腐生线虫和松材虫的致病率,结果表明这种菌株对不同线虫有不同的毒杀作用。LAM5菌株对松材线虫的致病效果高于野生型,而对腐生线虫的致病效果低于野生型,从人工栽培的子实体中分离到的菌株能使菌株的性状向野生型恢复。  相似文献   
23.
捕食线虫真菌自发产生捕食器官的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zapek,PDA,CMA,WA四种培养基上,从21株捕食线虫真菌中筛选到7株在无线虫诱导条件下能自发形成捕食器官的真菌,这些菌株是:J8-1(Arthrobotrys lligospora var.oligospora),MW17-2(A.javanica),J31-1(A.vermicola),J34-1(Dactylella leptospora),XZ9-2,XS2-2,O1-1(A.  相似文献   
24.
厦门钟宅泥滩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9年2月和1999年5月在厦门钟宅泥滩3个取样站取样,获得自由生活海洋线虫48种,隶属于3目19科41属。这些海洋线虫在厦门潮间带均是首次记录。主要优势种有变异毛咽线虫(Dorylaimopsis uariabilis)、Viscosia sp.、吞咽线虫(Daptonema spl.)、囊咽线虫(Sphaerolaimusbalticus)和Thalassomonhystera sp.等五  相似文献   
25.
松材线虫病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6个方面综述了松材线虫病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现状,包括水分生理,物质代谢,酶,毒性代谢物,植物激素以及抗性生理,文后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6.
为确定造成越南松林的枯死是否为松材线虫所为,对越南南部的林同省、中部的承天-顺化省、北部的广宁省的思茅松(Pinus kesiya Royle)、马尾松(P. massoniana Lamb.)和南亚松(P. merkusii jungh et de Vries)松树枯死现象及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分别从52株枯死、濒死、健康松树木质部中抽取木质部样品,进行线虫分离,根据形态学特点确定这些松树体内寄生线虫的种类。调查发现松树在枯死过程中,树冠部分针叶失去光泽,逐渐褪绿变黄,进而褐红干枯,最后整个树冠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全株枯死,针叶下垂且当年不落; 随着病程的发展,松脂分泌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树干上有天牛产卵刻槽,死亡的松树上有天牛的羽化孔。在抽取的松树样品中分离鉴定到了泰国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thailandae)、悬臂伞滑刃线虫(B. gerberae)、中华伞滑刃线虫(B. sinensis)、树木伞滑刃线虫(B. silvestris)、托斯卡纳伞滑刃线虫(B. tusciae)、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B. rainulfi)、云杉小蠹伞滑刃线虫(B. rufipennis)和伞滑刃属线虫未定种(B. sp.),调查中未发现重要检疫性病原松材线虫(B. xylophilus)。  相似文献   
27.
利用松墨天牛早期监测松材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希 《武夷科学》2009,25(1):36-43
探索快速检测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线虫的情况。利用室内松枯死木段中羽化的和FJ—MA—02引诱剂及活虫捕捉器林间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用解剖方法和显微镜,对其携带的线虫部位、线虫量和速检做了研究。结果表明;5min后就能检测出其体内有无病原线虫的存在,15—30min后线虫游离率达92.04%-100%。松墨天牛携带线虫率高达44.59%~78.98%,平均为68.63%。在检测有线虫的天牛中,携带线虫量最高为116333条·头^-1,最低为398条·头^-1,平均为10303.85条·头^-1;雌成虫平均线虫携带量(14134.14条·头^-1)高于雄成虫(1366.5条·头^-1)。天牛携带的线虫量以腹部最多,占整个身体线虫量的77.78%以上,平均为82.62%,头胸部线虫量最高仅占25.9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头胸部有线虫的,其腹部一定也有线虫。因此,在利用松墨天牛成虫预测松材线虫病时,可取成虫含线虫量高的腹部进行分离镜检即可。该方法具有在病害传入早期及时发现和检测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8.
【目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世界多国公认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可引起松树大量死亡。目前,该虫已扩散至我国辽宁省的多个区县,打破了松材线虫最适温度线。通过对不同地理来源的两株松材线虫虫株的比较研究,试图阐释松材线虫向我国北方快速扩散的原因。【方法】通过比较我国南方松材线虫虫株AMA3和北方松材线虫虫株FCBX的形态指标值、不同温度条件下在灰葡萄孢培养基上的繁殖力,进而测定两虫株对黑松的致病力以及在黑松体内的繁殖量差异,解析松材线虫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虫株AMA3和FCBX在形态学特征上无显著差异,均在伞滑刃属线虫测量范围之内;在15~35 ℃范围内,北方虫株FCBX和南方虫株AMA3在灰葡萄孢培养基上,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量逐步增加。且FCBX虫株的繁殖数量除在30 ℃条件下稍低外,在其他温度条件下繁殖量均高于AMA3的繁殖数量。在低温(15~20 ℃)条件下,FCBX虫株的繁殖数量远高于AMA3虫株,差异显著;接种AMA3和FCBX后,黑松感病程度具有差异,FCBX相对于AMA3的致病力更强。在接种35 d后,FCBX的对黑松死亡率达到80%,感病指数为85;而AMA3对黑松的死亡率为60%,感病指数为73;接种35 d后,FCBX在黑松体内的繁殖数量大于AMA3虫株,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南方虫株AMA3相比,北方虫株FCBX在灰葡萄孢上的繁殖能力、黑松体内的繁殖数量、对黑松的致病力等方面更强。松材线虫已突破最适温度线,在北移过程中经过了低温驯化,在低温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对低温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系统研究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羽化后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起始和结束日期、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及百分比、传播松材线虫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取食数量、寿命、传播松材线虫时长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等,为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松墨天牛羽化前在松材线虫病疫区收集松材线虫病病死马尾松疫木,将疫木截为1.0~1.5 m长木段并置于室外大养虫笼(2.0 m × 2.0 m × 2.0 m)中,在天牛羽化期间逐日收集新羽化的松墨天牛,并用1年生新鲜马尾松枝条(直径1~2 cm,长度25~30 cm)于室外养虫笼(0.5 m × 0.5 m × 0.5 m)中单只喂养。每3天更换1次枝条,并用测量纸测量天牛在枝条上的取食刻痕面积记为取食天牛数量,然后将枝条剪碎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分离天牛取食枝条中的松材线虫;统计每头松墨天牛每3天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及传播松材线虫的起止日期。天牛死亡后将天牛剪碎用贝尔曼漏斗法分离天牛体内残余松材线虫,统计松墨天牛成虫寿命及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结果】羽化初期传播松材线虫的天牛比例较低仅为16.7%,大多数(77.8%)松墨天牛集中在羽化后的7~12 d开始传播松材线虫。大多数(88.8%)松墨天牛在羽化后的16~30 d结束松材线虫传播。松墨天牛羽化初期传播线虫的数量较少,但1周后传播线虫数量迅速上升,并在天牛羽化后的12和24 d出现传播松材线虫的两次高峰;松墨天牛羽化1个月后维持在较低传播水平继续传播松材线虫至结束。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平均数量为(4 303.3±7 399)条。大多数(94.4%)松墨天牛未能将携带的松材线虫全部传播到松枝上,平均传播松材线虫数量为(490.7±611.6)条,传播比例为29.8%。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平均时长为(15.4±7.8) d。松墨天牛平均寿命为(37.8±5.6) d。【结论】雌雄松墨天牛羽化后起始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无显著差异,但结束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存在显著差异;松墨天牛起始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较为集中,但结束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较为分散,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起止时间的特性可能与线虫在天牛体内的生理变化有关。雌雄天牛携带和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雄天牛传播松材线虫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无显著差异。松墨天牛携带的线虫数量越多、传播松材线虫持续时间越长,则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越多。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时长不受天牛寿命以及天牛携带线虫数量的影响。松墨天牛传播线虫的数量与天牛寿命无关,但是松材线虫对天牛寿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松墨天牛羽化后的取食量在整个成虫阶段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无明显规律性,天牛取食数量与线虫传播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0.
<正>用大蟾蜍(Bufo bufo)消化道提取液消解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口针四周的肌肉,可以得到完整的口针标本。本文对线虫口针光学显微标本和电镜观察标本的制作方法作了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