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1篇
系统科学   24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0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91.
阐述了图书馆流通部馆员与读者在第一次交往中的表现,通过分析馆读关系不谐的原因,提出了处理馆读关系的办法。  相似文献   
992.
从研制背景、结构特点、技术特征、创新要点等方面入手,介绍了王庄煤矿与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支架系统——综放工作面顺槽超前循环支移系统。现场应用证明,该系统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在改善支护性能、节约维护成本、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作业系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与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993.
在分析高校扩招后影响图书馆流通部服务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流通部门的馆员结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和重视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建立读者服务管理体系等必要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4.
脆弱的喀斯特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它有地表及地下两层空间,即是双层四维的动态系统。物质,特别是生命元素绝大多数被贮集在无机物中,并以自然过程为其主要循环途径。土壤的缺乏,营养元素由贮藏库向活性库转化的量少,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低,食物链中的能流值低,环境承载容量小。人口猛增,滥用资源,使喀斯特环境严重恶化,濒于崩溃,必须拯救这种生境,使人一喀斯特环境和谐发展,良性演替。首先喀斯特环境的承载容量小。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表现在水、土、空气。喀斯特地区的贵州高原,土地资源质量较低,耕地贫缺,成土速度极缓慢,土壤侵蚀严重,地力下降。水资源分布极不均一,地表大多呈“喀斯特干旱”。两者严重束缚农业生产,即提供的食物较少,养活的人口有限。第二是物质循环和能流较弱,植物生长量偏低。人为加快它们转化和传递,往往易顾此失彼,破坏生态系平衡,难以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第三是“人与喀斯特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的缩小,人工环境的扩展,两者交织形成一种混合环境,在喀斯特区内形成“人与喀斯特环境”系统。人口猛增、工业化的某种不当,城市不断扩大,滥用资源,引起该系统的混沌(恶化)。近200年来的贵州人口增加21倍。近几十年来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30%下降到1984年的12.6%。人口俱增破坏森林、引起水土流失,产生岩漠化,直接经济损失将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局部已失去生存条件。人为活动不当的结果造成生境恶化。表现在土壤侵蚀、自然灾害频度强度增大、工业化城市化过度、喀斯特水易污染难治理的方面。喀斯特环境较非喀斯特环境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的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一体化布置的核供热堆在破口失水事故时主回路冷却剂的自然循环断流过程,在5MW核供热堆热工水力模拟回路HRTL-5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发生小破口失水事故后维持加热功率为额定功率的5%或20%。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循环断流过程中主回路可能发生倒流和流量振荡,这是由于破口失水和降压闪蒸联合作用的结果,是由于两相流体密度发生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数为15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夏季季风平均环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有地形时明显较无地形时强;地形的有无还影响着降水强度和雨带的分布。另外,副热带高压中心及雨带的季节性移动与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与否亦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999.
碰撞诱发颗粒团聚及破碎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有别于以往对颗粒团聚问题宏观而粗略的研究,提出从微观受力的角度探索颗粒团聚及破碎的机理。对循环流化床内运动颗粒的全受力分析表明,一般流化条件下,影响颗粒团聚及破碎最主要的作用力为弹性力和vanderWaals力。通过建立基本的Newton运动学方程并结合材料力学可以推导出碰撞变形过程中弹性力和vanderWaals力随碰撞时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对比两者在碰撞过程中的相对大小可对颗粒团聚和破碎的趋势进行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1000.
The mean sea surface heights (sea surface topography) of the South China, East China, Yellow and Bohai Seas are derived from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surface air pressure. The circulation model covers the global oceans, with fine grid (1/6°) covering the East Asian marginal seas and coarse grid (3°) covering the rest part of the global ocea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ina 1985 National Altitude Datum is 24.7 cm above the mean sea surface height of the world oceans. The mean sea surface in the coastal ocean adjacent to China is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Intercomparison of the model results with the geodetic leveling measurements at 28 coastal tidal stations shows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4.8 cm and a fitting coefficient of 95.3%. After correction through linear regressio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s reduced to 4.5 cm.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accuracy of model results is sufficient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model results, the mean sea surface heights for the study area with a resolution of 1/6 degree are given. This result also links the mean sea levels at islands with those on the mainland coast and gives the mean sea surface heights at tidal stations in the Taiwan Island, the Dongsha Islands, the Xisha Islands and the Nansha Islands relative to the China 1985 National Altitude Da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