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1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77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在叙事层面,通过设立“石头”这一意象化的叙事者,而把红楼开场回溯至女娲补天的苍茫时刻:史前之时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时间向空间的敞开;石头开口说话(叙事),实现了话语向诗语的敞开;情节淡化,实现了故事向情的敞开。如此《红楼梦》的叙事开场呈现出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42.
本文以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四篇英文译作为例,具体分析了各篇译作的精彩之处与商榷之点,从而引发出对汉诗英译原则的探讨.为我们今后汉诗英译的工作提供了以资借鉴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3.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一生的情感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的词继承了苏轼“自是一家”(即抒发真实性情)的主张,一一从底流尚而出,使人们可以清晰看见好一生各个阶段欢快,幸福,相思,自信,悲凉的情感历程,唯其情真意挚,故能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44.
黄慧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150-152
鉴于现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利弊,结合引用叙事性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实例,佐证了叙事性教学法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5.
奇幻文学在对各种叙事理论的吸取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飞花以轮回性叙事的特点实践了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要求,并将历史性叙事与奇幻叙事的长处融合发挥,使奇幻作品得以容纳更广的叙事要素,从而形成了一种时尚与传统、不羁与严肃自然融合奇幻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46.
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光荣传统,尤其以诗词表现最为突出。从思想内容看,或仇视侵略,提倡抗战;或反对议和,痛斥投降;或畅叙衷肠,抒写壮志;或关心人民,同情疾苦……表现着对敌斗争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表现着忠于祖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发掘和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7.
从模糊语言谈古诗词的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面临的难题.文章旨从模糊语言的角度,联系相关的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英汉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在文学的模糊性方面解读中国古诗词并探讨古诗词翻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8.
通过比较《诗经》与《万叶集》里“葛”这一意象,发现中日两国歌人用 “葛”(日文:クズ)入诗时,其描述内容常与家人亲情、婚恋有关; 从文学意象与民俗意义上探究,婚恋诗中的采葛行为不仅是普通的劳作,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诗经》中的“葛诗”更多关注民间疾苦等社会问题,而《万叶集》的“葛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149.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井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自得。  相似文献   
150.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