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38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霍桑的名著《红字》出版后曾引起轰动,这与作者为该书精心创作的前言——《海关》的宣传效果是不可分割。试从《红字》创作的政治历史背景,《红字》出版时的商业背景以及《红字》主题可能引发的道德责任三方面入手分析该前言,以揭示出霍桑创作前言的真实目的,是想以政治爆料为噱头,吸引大批读者,提升《红字》销量的同时,通过塑造一个“编辑者”的叙述者形象,巧妙地规避了《红字》主题可能引发的道德责任,从而达到商业文学和艺术文学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102.
对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进行代际划分不仅是自然时间差异的结果,而且是不同风格的指代,在叙事位格、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和价值向度上都卓有体现.第五代所持有的历史反思在"戏台"式的展示空间中构架起表演性的叙述价值,而第六代则转向"站台"所代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对个体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3.
人物是纪德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和最为活跃情感因素,它们与作家的精神世界有着对应关系,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内蕴.这些人物是作家备受压抑的创伤经验的升华和欲望的投射,是作品镜像世界中潜在自我的映像,镜映着纪德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世界,人物的双重人格则体现了作家内在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4.
《木凸》运用叙事情境,出于表达意旨的需要,自觉、恰切地进行叙事视角的设置与转换;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灵活运用,更加明晰地讲述和展示故事的曲折与人物的个性;专注于“讲述”,又意识强烈地、慎重地“展示”人物的特有内涵。非常精练地体现故事的意旨,突出历史思考;特别注重惊奇和悬念的设置;悬念的解决蕴涵和流露于故事的变化之中,或留下耐人寻味的“谜”;运用排比和反复的叙事话语,强化人物的精神内涵,由此获得明显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分析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幸福》,从叙述视角、象征及印象主义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揭示作者小说创作艺术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6.
中国古代小说有以诗入小说的传统,发展到唐代传奇,以诗入小说之风大盛.诗文结合的结果一方面丰富了唐传奇的语言表达,使其文辞凝练含蓄而又华美多彩,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唐传奇的抒情性.唐传奇中的诗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环境的描写等不同层面上,发挥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并以其自身的叙述行为使唐传奇呈现出异于前代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7.
当代作家余华在三部长篇小说创作中,通过复调叙事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小说获得了复杂、独具表现力的审美意味.叙事的复调性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双重结构显在性复调叙事与潜隐性复调叙事.这种对话结构还原出文学创作最本真的文学世界,推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化了思想体系.它源于余华精神世界中的强烈的否定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使得小说叙事拥有广阔而丰厚的空间和意蕴.  相似文献   
108.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回归——回归传统,小说用记忆逻辑来叙事,将形式纳入意义之中。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时间错置,文本中的时间被注入了叙述者的心理情绪,体现了叙事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9.
《呼兰河传》随追忆情感的深浅,叙述视角不断迁移: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 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全知视角 儿童视角——追忆者视角,形成画面或歌谣的凝固;文本展开中叙述视角相互渗透:追忆者视角渗入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渗入全知视角,使文本散文化、歌谣化。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民间故事的情节结构较为繁复,母题富于流动性,素为中外学人所关注。从历史文化内涵、文学传统和审美意趣等方面对这一形态特征的构成进行探讨,可以探寻到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