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6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4篇 |
教育与普及 | 9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篇 |
现状及发展 | 3篇 |
综合类 | 98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浮选柱精选细鳞片中碳石墨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鳞片石墨浮选特点,设计石墨浮选柱实验装置。以细鳞片中碳石墨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实验考察循环压力、矿浆浓度、柱体高度、捕收剂用量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因素的显著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实验因素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循环压力为0.04MPa、矿浆质量浓度为40g/L、柱体高度为1550mm、捕收剂用量为200g/t条件下,石墨精矿的品位最高,为94.190%;矿浆浓度对精矿品位的影响最为显著,循环压力对精矿产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石墨精矿品位随着矿浆浓度、循环压力和捕收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柱体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为浮选柱分选石墨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2.
用工业钛液制备纳米偏钛酸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廉价的工业TiOSO4溶液为原料,通过热水解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前驱体偏钛酸(H3TiO4)。研究钛液酸度、钛液浓度、水解时间和水解温度等主要因素对TiOSO4溶液水解率和偏钛酸粒径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偏钛酸粉末粒径厦粒径分布进行检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偏钛酸的形貌和粒径。研究结果表明:水解条件直接影响偏钛酸的粒径及其分布,其中,钛液酸度的影响最大;水解条件时TiOSO4水解率和偏钛酸粒径的影响存在着最佳结合点,即当c(H^+)为2.6~2.8mol/L,p(TiOSO4)(接TiO2计)为25~28g/L,水解时间为60min,水解温度为125℃时,TiOSO4的水解率可达95%以上,得到的偏钛酸呈球形且粒径为40nm。 相似文献
93.
微/纳结构表面3-D轮廓测量中倾斜误差的补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微/纳机电系统进行机械力学特性研究和可靠性测试时,经常需要获取结构的表面3.D轮廓.然而.使用显微干涉法测量微/纳结构的表面3-D轮廓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倾斜误差,这种误差在某些应用中是不允许的.为了弥补传统的调平补偿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和坐标变换的倾斜补偿方法:在处理图像时,先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一个基准平面,然后旋转直角坐标系使得新坐标系的xoy平面与基准平面平行即可达到调平被测表面而补偿倾斜误差的目的.通过具体应用实例证实了这种补偿方法是有用、灵活而精确的. 相似文献
94.
石墨基PbO2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分解和电沉积法制备了C/PbO2、C/SnO2 SbOx/PbO2和C/SnO2 SbOx M nO2/PbO2电极.EDS测定了电极的表层成分,考察了该类电极在硫酸溶液中的使用寿命,测定了其极化曲线和动力学参数,并求出其分形维数.同时测定了阳极生成臭氧的浓度.结果表明C/SnO2 SbOx M nO2/PbO2电极在4A.cm-2的高电流密度下寿命可达20 h,其a值相对较小,io较大,分形维数Df=1.804 8. 相似文献
95.
简要介绍蛋白质一纳米粒子薄膜电极的电化学与电催化研究的新进展。纳米粒子能够把自己近距离地固定在蛋白质的活性中心,提供直接、非媒介体的电子转移,大大增强了其电流响应和催化活性,可能比其他的方法更具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96.
采用RF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含纳米硅的SiO2薄膜.通过对Si-SiO2复合靶的比分进行调节控制,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高温退火得到不同粒径的纳米硅.利用XRD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纳米硅的平均粒径;对样品测量光致发光谱,其发光峰分别位于361 nm和430 nm,比较发现光致发光的峰位随比分的改变有微小的蓝移.文中对发光机理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7.
为实现太阳能相变蓄热炕的快速升温,采用毛细管网及配置高导热复合相变材料来提高炕体的热响应时间,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炕体的热工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比不同熔点石蜡的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曲线,选取35#石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熔融混合法制备不同配比的石蜡-膨胀石墨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并通过渗漏测试确定最佳配比。实验表明:当膨胀石墨质量分数为8%时,复合定形相变材料渗漏率较低,为兼顾储热、导热性能的最佳配比。将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应用于太阳能相变蓄热炕,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建立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对炕体进行24 h供热模拟设计;模拟表明:太阳能相变蓄热炕在昼间垫面温度达到24.2 ℃,夜间垫面温度达到30.2 ℃。通过Trnsys(transient system simulation program)软件对组合式系统进行运行模拟发现:组合系统均可达到设计的45 ℃及以上;另外,组合式系统全年节电量为2 974.7 kW·h,或节省标准煤469.9 kg,或减少二氧化碳1 240.5 kg、一氧化碳70.9 kg、PM106.8 kg等,节能减排量显著。 相似文献
98.
采用球/平面的接触形式,分别使用GCr15钢球、Si3N4和Al2O3陶瓷球作为摩擦副,利用TRB3摩擦试验机探究浸渍石墨的摩擦磨损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对摩擦系数、磨损体积、磨痕轮廓及磨痕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分析,探究浸渍石墨在不同法向载荷作用下摩擦划痕和磨损特性,建立能量磨损模型探究磨损过程中接触状态的变化机制,预测磨损进程.结果表明:随着上试样硬度逐渐增大,小载荷时摩擦系数逐渐增大,大载荷时摩擦系数逐渐减小.不同摩擦副作用下,石墨表面磨痕轮廓较浅分别呈现类似“U”形、“V”形和“W”形轮廓,石墨与GCr15、Si3N4和Al2O3配对副之间的主要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轻微的氧化磨损,摩擦副表面间存在材料转移、剥落和犁沟现象. 相似文献
99.
石墨相氮化碳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碳氮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氮化碳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对如何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掺杂非金属元素和贵价金属、构建异质结、染料敏化、形貌调控等,并对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剂的后续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
水系锌-石墨电池是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基于水系电解液中的阴、阳离子同时参与电化学反应实现储能,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安全廉价等诸多优势,有望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储能产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系锌-石墨电池的发展现状,总结了锌负极、石墨正极存在的问题及现有的解决方案,对水系锌-石墨电池的下一步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