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1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39篇
系统科学   15篇
丛书文集   87篇
教育与普及   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79篇
综合类   3037篇
自然研究   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Piperidine absorbs CO2 and H2O contents in air to form a molecular complex: piperidium-1-piperidinecarboxylate-H2O.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and NMR. The complex is stabilized via five hydrogen bonds between the three components, N…O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and O…O interaction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l-piperidinecarboxylate and H2O. Through electron transfer from the carbamate ion, the oxygen atom in water molecule is strongly negatively charged and the O-H bond is considerably shorter than that of free water molecule. The fo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complex is a reversible process and will decompose upon heating.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stabilization is further investigated herein.  相似文献   
762.
采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药物小分子七叶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了七叶苷与BSA的结合模式信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七叶苷分子与蛋白活性空腔内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这些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七叶苷与BSA稳定结合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微观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763.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Si6团簇与Si(111)表面碰撞的微观过程,结果表明,Si6团簇在表面再构并吸附的能量阈值为10cV,损伤域能为60eV。通过对碰撞结果的讨论得到了改变轰击能量可以控制外延生长的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64.
分子膜驱油技术因其操作运用简单、不伤害储层、价格便宜等优点而成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研究了分子膜(MD)在陆梁油田白垩系呼图壁河组岩石粉上的静态吸附特征以及在模拟岩心中的动态吸附规律,采用Zetasizer2000研究了分子膜(MD)吸附在石英砂表面的Zeta电位变化;并进行了分子膜(MD)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分子膜(MD)在岩石粉上12 h后吸附可达到平衡,吸附量受液固比、膜剂浓度影响,动态吸附特征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2分子膜(MD)吸附在石英砂表面后会提高石英砂表面的Zeta电位,使石英砂表面呈电中性或弱正电性;3分子膜(MD)驱可降低注入压力及后续水驱注入压力,总体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再把采收率提高8%左右。  相似文献   
765.
利用Tersoff势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初始动能为500eV的硼粒子注入金刚石的微观行为.结果表明:单个500eV的硼原子注入后金刚石仍保持长程有序结构;表面层原子向内驰豫,邻近表达层的其他各层原子向外驰豫,表面层与近表层原子的间距减少了15%,而第2层原子与第3层原子之间的间距增加了1.5%;硼原子穿透到表面层下0.4nm处,然后再向表面扩散;表面层产生0.4MPa的压应力.  相似文献   
766.
从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kie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 MNPV)日本株(C3)基因组中克隆了p10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克隆片断涵盖了318bp的读码框及5’端启动子区191bp和3’端终止区62bp的序列.在起始密码子ATG上游-63~-59bp处有一杆状病毒晚期和晚晚期启动子基序TAAG.联配分析表明,Splt MNPV日本株(C3)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其它9种核多角体病毒的同源性有较大差异.以p10基因为基础绘制的杆状病毒分子进化树将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hopolyhedrovirus,BmNPV)与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cid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归到同一分枝,这与以gp37基因和egt基因为基础绘制的杆状病毒分子进化树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67.
褐牙鲆耐热性状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褐牙鲆耐热相关特性,为耐高温褐牙鲆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合适的分子标记.褐牙鲆经过热处理,将其区分为耐热组与不耐热组,用于实验分析.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抽提褐牙鲆肌肉组织的DNA,进行微卫星引物PCR(SSR-PCR)扩增,所用引物为已知的20个褐牙鲆微卫星位点的侧翼保守序列.对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个体统计,最后进行微卫星位点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微卫星位点的某等位基因片段与褐牙鲆耐热性状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位点Po13(AB046746)跟耐热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66;有3个微卫星位点的某等位基因片段与耐热性存在负相关性,其中位点Po42(AB046754)与其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08.微卫星位点Po13与Po42所扩增出的等位基因片段可作为分子标记指导耐热褐牙鲆的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768.
稀土催化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丁二烯(BD)和异戊二烯(IP)在Nd(vers)3-Al(i—Bu)2H—Al(i—Bu)2Cl催化体系下的共聚合,催化剂用量、Al(i—Bu)2H/Nd(vers)3(简称Al/Nd)、Al(i—Bu)2Cl/Nd(vers)。(简称Cl/Nd)对聚合都有很大影响。经IR和^1H—NMR分析表明,共聚物中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链节都是以顺-1,4结构为主,含量均大于98%。共聚物中两种链节的含量与单体配料比接近,随单体组成中异戊二烯含量的增加,分子量逐渐增大,分布逐渐变窄.  相似文献   
769.
以罗非鱼鱼鳞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复合水解,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制备鱼鳞胶原多肽.测定胶原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细菌低温保护活性、氨基酸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结果显示,最适酶解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30.6 mg·m L-1、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的加酶量分别为1.44和0.70 mg·m L-1、酶解温度50℃、pH值8.5、酶解时间6.35 h.酶解胶原多肽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半数清除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2.89和3.54 mg·m L-1.经过细菌低温保护试验,当胶原多肽质量浓度为1 mg·m L-1时,嗜热链球菌的存活率达到75.6%.鱼鳞胶原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显示,78%多肽片段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于180~2 000 u之间.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鱼鳞多肽富含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及天冬氨酸等,这些特定的氨基酸与胶原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细菌低温保护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770.
聚合物驱注入与产出聚丙烯酰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美国Millipore切向流超滤系统,将见聚油井产出聚丙烯酰胺溶液提纯浓缩后分析其质量浓度,进而准确分析见聚油井产出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水解度,并与注入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水解度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注入聚丙烯酰胺相比,见聚油井产出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明显降低,水解度则显著增加,变化差异与聚丙烯酰胺的注入情况、油藏条件、渗流条件、井距及停留时间等密切相关。这对深入了解聚合物驱的作用机理及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