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8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861篇
系统科学   488篇
丛书文集   424篇
教育与普及   1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2篇
现状及发展   66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1768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503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722篇
  2011年   803篇
  2010年   668篇
  2009年   695篇
  2008年   781篇
  2007年   1013篇
  2006年   951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723篇
  2003年   620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427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289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之间的唯一出路,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  相似文献   
22.
利用降价法研究了多孔介质中一维核废料污染问题,此模型由一非线性抛物-椭圆耦合偏微分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来描述,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均具有二阶精度的差分格式,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3.
关于高等教育职能取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职能由原来单一的 教学职能发展到今天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在职能扩展的同时,高等教育职能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从宗教化、神学化、精神化到世俗化、物质化、实用化的转变,这种取向上的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但在目前高等教育职能价值取向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只有纠正这种取向上的偏差,高等教育才能全面地完整地发挥自身的职能。  相似文献   
24.
考察了一类非线性项含有一阶导数的二阶周期边值问题的解的存在性,其中非线性项是Carathèodory函数.通过构造非线性项的高度函数并且利用Leray-Schauder不动点定理建立了两个存在定理.第一个定理表明只要高度函数的积分是适当的,这类问题至少有一个解.第二个定理表明当非线性项在无穷远处增长的极限是一个无界函数时在适当条件下这问题仍可能有一个解.  相似文献   
25.
本文分析及研究了作者对绝缘栅PMOS场效应结构所进行的SUPREM—SEDAN联机模拟.重点在衬底电阻率(掺杂浓度)与MOS结构阈值电压之间的定量关系上得到了与实验完全一致的结果.同时,定量地描述了栅氧层中电离电荷的分布及其行为.揭示了上述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26.
本文利用矩阵理论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建立了价格指数与增加价值平衡方程,推导出价格调整与增加价值调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对其模型的特点及经济意义进行了分析,为价格调整中的决策者作定量及定性分析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本文运用数学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在文化系统中的价值取向.同时本文从中国古代数学在十三世纪下半叶价值观念发生变动的角度,对宋元数学的兴衰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8.
中国现当代寓言创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当一部分作品从立意到表现却存在着脱离讽喻性、失去故事性、忽视原创性的倾向。中国现当代寓言的创作应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29.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aps of the moon produced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by Jesuit Giambattista Riccioli (1598-1671) and Johannes Hevelius (1611-1687), whose cartographic projects competed for widespread acceptance. Although Hevelius’s Selenographia (1647) was applauded for its many detailed, self-engraved pictures of the moon, his cartography and proposed nomenclature were supplanted by Riccioli’s as offered in Almagestum novum (1651), in spite of the latter’s simplistic pictures and promotion of geocentric cosmology. Exploring this paradox through pictorial analysis, three types of images common to both Selenographia and Almagestum novum are compared, employing an analytical tool developed by Svetlana Alpers in The art of describing (1983). A focus on this debate exposes the tensions evoked by new technologies of vision and competing cultures of visual epistem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astronomy. As both selenographers grappled with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and what kinds of knowledge could be generated visually,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ir competing projects pres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urse of visual astronomy, as well a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visual technologies’ in a period of controversy.  相似文献   
30.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在对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