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79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45篇
系统科学   240篇
丛书文集   269篇
教育与普及   20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0篇
现状及发展   25篇
综合类   12448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566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772篇
  2011年   931篇
  2010年   774篇
  2009年   880篇
  2008年   931篇
  2007年   1137篇
  2006年   1107篇
  2005年   915篇
  2004年   791篇
  2003年   673篇
  2002年   619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379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6 毫秒
5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aps of the moon produced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by Jesuit Giambattista Riccioli (1598-1671) and Johannes Hevelius (1611-1687), whose cartographic projects competed for widespread acceptance. Although Hevelius’s Selenographia (1647) was applauded for its many detailed, self-engraved pictures of the moon, his cartography and proposed nomenclature were supplanted by Riccioli’s as offered in Almagestum novum (1651), in spite of the latter’s simplistic pictures and promotion of geocentric cosmology. Exploring this paradox through pictorial analysis, three types of images common to both Selenographia and Almagestum novum are compared, employing an analytical tool developed by Svetlana Alpers in The art of describing (1983). A focus on this debate exposes the tensions evoked by new technologies of vision and competing cultures of visual epistem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astronomy. As both selenographers grappled with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and what kinds of knowledge could be generated visually,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ir competing projects pres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urse of visual astronomy, as well a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visual technologies’ in a period of controversy.  相似文献   
52.
中国教师在当今这个时代,既不能离开民族的"土壤",也不可能离开国际的"气候",因此,当代中国教师的"中国特色"应包括三大要素:第一是足够的民族自信心和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第二是注重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讲究人格形象;第三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世界一流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3.
蒙山脆枣与枣及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蒙山脆枣及山东省内的9个枣品种和32个酸枣类型(株系)为试材,采用形态学分析和RAPD分析,对蒙山脆枣与枣及酸枣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蒙山脆枣的起源及枣的演化过程。形态学性状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蒙山脆枣第1主成分值为5.42,第2主成分值为0.64,介于枣品种和酸枣类型之间,地位较为特殊。对形态学性状数据聚类,结果表明,蒙山脆枣先与酸枣1号在6.40阈值处聚为一类,再与大枣品种的聚类群在11.75阈值处聚为1类之后,才与其它酸枣类型的聚类群聚为一类,显示出蒙山脆枣的分类地位介于枣和酸枣之间。进一步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蒙山脆枣与酸枣亲缘关系较近。蒙山脆枣果实长2cm左右,外果皮较薄,中果皮较厚,平均单果重为3.64g,叶片纵横径为6.93cm×3.08cm,形态学性状与枣接近,推测蒙山脆枣可能为供试酸枣类型与枣品种的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54.
海南东北区中药资源及南药生产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地调整海南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依据海南东北区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中药资源,规划出海南东北区南药生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5.
本文阐述了研究计算机软件CAI开发方法学的意义,并介绍了字处理软件Wordstar的教学软件的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56.
In [7,8] the grammatical complexity of the Feigenbaurn attractor and the general Feigenbaurn attractors, generated by period - n - tupling,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grammatical complexity of the Feigenbaurn type attractors, including Feigenbaurn attractors and general Feigenbaurn attractors,in periodic windows. It is shown that the languages determined by these attractors are CLS and are. not CFL.  相似文献   
57.
指出青海是祖国十分可爱的地方 ,但是由于地势高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因此教育也相对滞后 .文章还对处于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 ,青海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如何上好《中国自然地理》课的问题阐述了看法  相似文献   
58.
本历时地论述了徐成淼散诗的诗质内涵;徐成淼具有明确的散诗的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从浮华走向厚重沉醉、 浓郁的诗质内涵、由意境向意象发展、以情绪作为结构的依据和线索、追求刚柔相济的语言态势;徐成淼散诗表现了对现代意识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都市意识以及以热烈取代恬淡、以动态取代静态上。  相似文献   
59.
现代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别在于加强应用性。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承认区域性质或功能发现的认识过程,提倡理论与方法的现代化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60.
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九叶诗派的诗学探索是独特而卓有成就的。他们以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成熟的现代诗作取得了中国新诗在内向性美学探求中最好的阶段性成果,从美学意义上,他们将中国新诗的内向性探索推向了臻于成熟的境地。经由这样的探求,他们坚韧而执着地追寻了一个回来的世界,精神终获还乡之路,人的生命存在终归诗意的栖居之所,诗行间深蕴的诗性智慧既洞视了现实,又体悟了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