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79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45篇
系统科学   240篇
丛书文集   269篇
教育与普及   20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0篇
现状及发展   25篇
综合类   12448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566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772篇
  2011年   931篇
  2010年   774篇
  2009年   880篇
  2008年   931篇
  2007年   1137篇
  2006年   1107篇
  2005年   915篇
  2004年   791篇
  2003年   673篇
  2002年   619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379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21.
在分析PowerBuilder中用户对象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用户对象技术实现MIS(管理信息系统)中单据设计功能的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实现过程。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使用户按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单据的录入界面进行自由设计,无需修改软件即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适合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单据设计,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22.
一类按学生素质优劣排序的数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模糊学方法定量评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按素质的优劣给学生进行了排序,这里是将数学方法引入教学管理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3.
鲍丽娟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1):59-61,80
汉语中某些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显现的反映义以外,还有隐含在使用上的某些特殊要求和含义。词语的隐义在其使用中表现为感情褒贬的不同,使用范围及语义轻重的差异,搭配上对词语的限定等。  相似文献   
24.
英汉语比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文章坚持使用的术语是“比较”而不是“对比”,旨在倡导研究方法上从“重异”转移到“异同并重”或“重同”,因为这是人类思维本质的共同点所规定的。从近百年的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历史中,文章归纳出十个研究目的;一、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二、促进现代汉语研究;三、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四、深化汉语教学改革;五、为翻译学建设打基础;六、革新英汉、汉英词典编纂工作;七、革新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工作;八、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九、促进英汉语类型学研究;十、进一步认识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之间的唯一出路,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  相似文献   
26.
写作是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表达性技能,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从加强英语基本功训练,培养写作兴趣,正确辅导学生练笔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英语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27.
以诗化语言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既符合记忆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也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张洁步入文坛初期作品的叙述语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其作品叙述语言的特色和规律。指出了张洁叙述语言的秀逸清丽、揭示心灵、对比观照三方面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张洁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叙述方式和手法。  相似文献   
29.
中国文学一旦按游牧民族的兴趣与要求去发展,一种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便产生了。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词的产生,就是体现这一规律的典范表现。  相似文献   
30.
论述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提出民族精神是审美理想的源泉、真善美统一的标准是审美理想的核心、大众是审美理想的载体等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