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8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7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1220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Nanometer properties of oceanic polymetallic nodules and cobalt-rich crust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n ammonia leaching process was utilized to extract Co, Ni and Cu from oceanic polymetallic nodules, whereas an acid leaching process was utilized to extract Co, Ni, Cu, Zn and Mn from cobalt-rich crusts. Both processes produced nanometer materials—ammonia leaching residue and acid leaching residue. A systematic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physicochemistry properties of these residu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both residues contain a large amount of nanometer minerals. Ammonia l eaching residue mainly consists of rhodochrosite, with the average grain diameter of 17.9 nm; whereas the acid leaching residue mainly consists of well-developed bassanite, with the average grain deameter of 9.5 nm. The bassanite also has a microporous structure, the volume of the pore space is 1.23 × 10−2 mL/g. Both the ammonia and acid leaching residues have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y display a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to saturate sodium chloride vapour, N2 and SO2. Both residues have high content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most of these elements exist in the state of ionic adsorption. The content of σ FeO is high. The P2O5 enrichment is observable in acid leaching residues. The unique composition and nanometer solid properties of the leaching residues displayed their potential value and promised a bright future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62.
饮用天然矿泉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矿产资源,它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是补充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主要途径之一。陕西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形成受深大断裂带、盆地中相对隆起带以及岩体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3.
研究了影响发样矿物元素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各种干扰因素 ,对取样、洗涤、烘干、消化及元素仪器测定等环节进行了探讨 ;同时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方法变异系数 <3%,标准回收率为 (10 0± 5 ) %.  相似文献   
164.
合成出化学式为 { [Cu(tren) ]2 (μ2 -CO3) } (ClO4 ) 4·H2 O(tren为N_氨乙基_二乙烯三胺 )的配合物。该配合物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 -可见光谱等结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Cu (Ⅱ )具有三角双锥的配位构型 ,并被碳酸根CO2 -3阴离子桥联形成三核Cu (Ⅱ )配合物。变温 (5~ 30 0K)磁化率被测定和拟合 ,计算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中Cu (Ⅱ )离子之间存在着弱的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5.
通过向拜耳联合法溶出矿浆中添加硅酸钠,研究硅含量对赤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硅含量过高对溶出矿浆的沉降性能有明显的影响,添加适量的钙离子可以改善由于溶出矿浆中硅含量过高而引起的赤泥沉降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66.
空间数据的应用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广泛,普遍应用于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环境评价与保护、人口、交通、规划等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决策之中。对于空间数据的管理者、用户等而言,如何合理地使用空间数据,从中挖掘和发现新知识,使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可靠,已经成为地理信息产业界和学术界日趋关心的焦点问题。空间数据元数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空间数据元数据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以矿产资源勘查评价过程中的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元数据为例,建立了数字地质图核心元数据示范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7.
沉积物中重矿物的分布受物源区、构造抬升与剥蚀作用、古地貌以及古气候、古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可将重矿物的研究应用于物源、沉积环境的分析。通过对川东南-湘西地区下志留统小河坝组砂岩重矿物的相关分析,提出川东南与湘西地区小河坝组砂岩的物源方向不同,川东南小河坝组砂岩的物源方向为由南东到北西,即来源于雪峰山隆起的南西段;湘西小河坝组砂岩的物源方向为由东北到西南,即来自雪峰山隆起的北东段。重矿物组合表明川东南地区的物源主要由古老的沉积岩再旋回沉积物、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和中基性喷出岩构成;湘西地区的物源主要为更老的沉积岩及其所夹少量中基性喷出岩,总体形成于稳定物源的构造沉积环境。砂岩中的指相重矿物黄铁矿和赤(褐)铁矿特征及其分布反映了小河坝组砂岩沉积期靠近黔中隆起和雪峰山隆起为水体较浅的氧化环境,而在川东南存在南川和秀山-沿河2个深坳区,为深水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68.
以某稀土综合尾矿经磨矿-磁选-浮选处理后的含铌铁尾矿为对象,采用深度还原焙烧的方法分离回收铌和铁,研究还原焙烧条件对铌、铁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剂种类对铁回收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对铌的分离回收影响相对较小,还原剂为褐煤时铁回收率最高;还原时间的延长、焙烧温度的升高以及助熔剂用量的增加均有利于铌、铁的分离回收;在还原剂褐煤用量为10%、助熔剂用量为15%、还原时间为60min、还原温度为1300℃的条件下可实现含铌铁尾矿中铌、铁的高效分离回收,得到w(TFe)为94.82%的铁精矿,铁回收率为99.53%,同时还得到w(Nb2O5)为0.3519%的铌粗精矿,铌回收率为99.62%。  相似文献   
169.
纤维沥青混合料中纤维的最佳用量是由纤维吸附沥青的能力、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类型以及纤维的分散性的强弱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在实际工程中,掺加纤维的混合料类型多为骨架-密实型,如SMA。以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矿物纤维掺量0%、0.3%、0.5%、0.7%和0.9%为试验前提,选用玄武岩矿物纤维,通过高温车辙试验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对比不同沥青条件下矿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等,确定矿物纤维的最佳掺量,从而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70.
不同粉磨工艺水泥的颗粒、矿物组成分布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采用不同粉磨工艺制备的水泥的颗粒分布及矿物组成分布对水泥与混凝土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泥颗粒分布与粉磨设备条件及工艺参数密切相关,选用高效选粉机,增大循环负荷及控制适当的比表面积,可获得较窄的颗粒分布;由于C3S易磨性较好,易富集于水泥细颗粒中,通过提高水泥颗粒的集中程度及适当增大比表面积,可有效地把熟料中的C3S富集于30μm以下的水泥颗粒中;当水泥熟料质量、混合材质量、水泥比表面积控制水平较接近,水泥颗粒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5~30μm范围)时,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较大,凝结时间较长,1d强度较低,但3d,28d抗压强度较高,在混凝土中则表现为新拌混凝土泌水较严重,1d抗压强度偏低,3d.28d抗压强度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